当前位置:杂志首页 >> 精品导读 >> 正文

高校师生关系现状调查研究

发表时间:2017年12月13日 浏览:71次

  【摘要】进入21世纪,我国迎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高等教育师生关系也悄然发生着变化,目前普遍存在被动化、功利化、冷漠化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目前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分析成因,并分别从教师、学生、学校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和谐构建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校;师生关系;建构;和谐

  一、高校师生关系调查背景

  高校师生关系是在高校教育情境中,師生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共同管理而形成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社会关系。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更影响着师生各自的发展。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顺利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而紧张冷漠的师生关系不仅阻碍教师自我素质的提高,而且制约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1]

  同时,师生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改变而变化,不同时代,师生关系亦有着不同的状态。目前受高校教育体制的限制,师生交往只能局限于课堂,师生交往只限单一的知识传递,缺乏情感交流。近年来,高校师生之间矛盾冲突现象也是层出不穷,因此,研究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并提出合理化意见与建议很有必要。

  二、高校师生关系调查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江苏省徐州市的五所高校:徐州工程学院、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医科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以及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共发放问卷230份,其中大学生调查问卷200份,收回198份,有效问卷172份,有效回收率87%;教师调查问卷30份,收回30份,有效问卷30份,有效回收率100%

  (一)高校师生交往场所

  经笔者调查统计,高校师生交流主要在课内,占66.67%,是课外交流的近两倍。由此可看出,相对于课外交往,高校师生交往基本局限于课堂,这也能从侧面看出高校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少,感情淡漠。

  (二)高校师生交往方式

  由统计数据可知,对于与教师交流的方式,43.33%的大学生选择“网络软件”(QQ、微信等);次之,31.33%的大学生选择“发短信”;再次之是“打电话”,占到13.33%;最少的就是“面对面交流”,只占12.00%。这些数据说明,随着科技的更新换代,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方式逐步被网络、通讯技术代替,师生之间缺乏直接有效的情感交流,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三)高校师生交往情况

  笔者将高校师生的交流频率设置为“基本没有”“一月一次”“两周一次”“一周一次”和“一周两次及以上”的五种选项。据统计分析,高校大学生与教师课堂之外交流频率低,高达62.2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与教师在课堂之外基本没有交流,只有约14%的学生与教师在课外交流频率较高。但也仅限于班干部和社团组织者的职务工作汇报,学业困扰、情感问题和家庭问题几乎没有涉及。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很少积极主动找教师沟通交流,并没有把教师当成良师益友,教师角色定位依旧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

  而关于师生缺乏课外交流的原因,学生主观上认为没有必要与教师交流是最大的原因,占37.32%。其次,35.33%的高校师生认为受“师道尊严”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师生双方都受到教师权威思想的束缚,缺乏交流主动性;外加学校提供交流平台少和师德的滑坡——这两项比率分别占9.00%18.35%,导致师生之间沟通交流少,使得实现“良师益友”的转变困难重重。

  (四)大学课堂氛围

  高校师生关系多数是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氛围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教师如何组织教学、学生如何发挥其教育主体地位及能动性反过来也制约着课堂氛围[2]。经调查发现,高校师生普遍不认为课堂氛围中有表现“很活跃”的状态,课堂氛围“较活跃”的比重也只占13.33%,大部分高校师生认为课堂氛围一般,这也从客观上反映了高校课堂教学中“低头族”逐步“崛起”、课堂氛围普遍缺失活力的问题。

  (五)高校师生关系满意度

  “对目前高校师生关系的满意度”一题中,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师生关系非常一般;不太满意和满意的人数差不多,前者占16.46%,后者占17.07%;对师生关系很满意或很不满意的大学生相对较少。说明当前师生关系一般,没有达到学生心目中的理想状态,也反映了他们对目前的高校师生关系有着较大的期待。

  三、当前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被动化的师生关系——交流愿望与实际相差大

  调查显示,高校教师与学生双方对师生关系的主观愿望一致,即都认为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很重要,也都表示愿意多沟通交流,希望能实现良好的互动,然而双方实际的交流情况却与主观愿望相差较大。调查显示,师生课外交流“基本没有”的情况高达62.20%,偶有交流也局限于学业问题,学生的情感问题和思想上的烦恼都不愿主动找教师倾诉。教师方面对学生存在主观的关心,即教师有主动关心学生的愿望,然而由于任务繁重、忙于科研以及学生不愿主动交流等原因也没有付诸行动。由此可见,师生双方对于师生交流的愿望很强烈,只是双方都缺乏主动交流的实际行动。

  (二)功利化的师生关系——情感关系淡薄

 社会大背景下,一部分教师师德滑坡,不把“教书育人”当作毕生信仰,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追求经济利益上,疏于对学生的关心。一部分学生也受到影响,把教师当作为其服务的对象,更有甚者潜意识里认为教师是他们的“仆人”。当高校师生关系逐渐被金钱、利益“捆绑”,理应纯洁的师生关系被一点点侵蚀,道德伦理与人生价值正被交易的互利共生关系取代,师生情感淡薄成为必然。

  (三)冷漠化的师生关系——心理距离加大

  调查显示,高校师生普遍认为课堂气氛不活跃,师生间缺乏有效互动,情感淡漠。究其原因,一方面,部分学生课堂上沉迷于电子产品,不与教师进行基本的课堂互动;另一方面,一些高校教师依旧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只要死记硬背即可,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而得不到有效发挥。大学生自我感知他们并不需要这样的“无意义教学”,也就自然不与教师产生对话交流,缺乏互动的课堂是冷漠的,高校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也在无形中拉大了。

  四、改善高校师生关系的对策

  (一)教师方面

  1转变传统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理念

  传统教学观要求学生必须绝对服从教师,教师垄断知识,处于权威地位。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专制型师生关系极易导致学生被动和态度消极,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现如今,人们普遍强调师生平等,“生为主体、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应运而生。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要注意转变自己的观念,要由原来的知识拥有者和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作为学习的主体,理应在教师引导下自觉主动地构建自身知识体系;教师作为教育者和社会人的统一,除了教授、鼓励学生习得生产活动与社会生活经验,还应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2改变教学方式

  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有效教育教学“土壤”的滋养,课堂上的有效互动也确实能增进师生感情,完善师生关系。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必定会被时代淘汰,所以,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听课兴趣,并从方法和技巧上带领学生进入到未知的领域,引导他们去发现新知,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以取代简单的知识灌输。尤其在高校这个学术氛围浓厚、学习环境宽松的地方,教师更应该借助学校的平台,利用学校的丰富资源,比如多媒体等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此外,教师应借助教师语言这一最常见的教学方式完成课堂的高效教学。教师的语言包括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常见的肢体语言就是教师课堂教学中的手势。笔者认为,除了合理运用手势之外,教师还应该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课堂的真实效果。口头语言即是教师的课堂用语,在口语方面教师须有两方面的突破:一是恰当使用课堂用语,亲切、易懂为宜;二是语言的呈现方式,即教师课堂教学时的语言应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

  3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榜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笔者认为这句话充分揭示了为人师表的内涵。首先,作为教师,要有极高的知识素养,即知识储备。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身要有多桶水,因此,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要继续学习、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只有自己不断进步,才能更好地教授学生,让学生心服口服,此乃“学高为师”。其次,学生活动具有向师性,教师是學生直接的榜样,教师的“行”才能让学生“信”。因此,教师在仪表仪态、师德等方面一定要“正”,而不能不注重形象或只是把教师职业当作带来经济利益的工作。只有身正才能让学生信服,才能受学生敬佩,才能促进师生之间高效交往。

  (二)学生方面

  1转变传统观点,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传统的师生观念下,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学生可以说是教师的“附属品”,基本无能动性而言。信息化背景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之一,应该打破传统师生观念,正视自我,充分认识到其与高校教师的人格平等性,课上视教师为权威,课下把教师当成朋友,主动和教师接触,增进彼此情感交流。同时,大学生也不能摒弃中华文化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不能过度地苛求教师、以偏概全地指责、批评教师。在师生双方的互动沟通过程中要尽力配合教师,在与教师有不同意见时,能理性质疑。

  大学生也要学会感恩,虽然教学活动以外高校师生接触少,但他们依旧是给大学生提供学术学业指导、辨明人生方向的重要指路人。大学生理应认清高校教师的角色不可或缺,他们的作用不容忽视,其影响亦毋庸置疑。针对师生关系功利化的现状,即使有金钱输出,学生也应常怀感恩之心,而不是以偏概全,把教师都当作服务者,随意谈论和贬低。高校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不是让大学生恣意放纵、无所畏惧,反而需要更多的自律,是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去充盈自身,是在导师们的帮助下更好更快地学习、成长。因此,大学生加强与高校教师的心灵交流甚至思维碰撞变得至关重要。

  2积极主动与教师交往

  作为21世纪的新型人才,大学生拥有自己的价值理念,期望有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在师生交往情境中,要求大学生克服自身惰性,凸显其主体性,增强自主意识,积极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沟通的内容也不仅仅局限于学业,还可以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师生双方只有在相互理解、共同对话的情境中,才能发生整体人格精神的碰撞及情感的交流,才能增进师生关系。

  (三)学校方面

  1树立“以师生为本”的理念

  教师作为“教”的主体,是促进学校教学、提高学校文化软实力不容忽视的力量。学生作为“学”的主体,他们的素质是衡量一个学校文明进程的重要指标。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因而高校树立“以师生为本”的人本理念对于促进和谐师生关系大有裨益。

  “教育以人为本,学生是主体;办学以人为本,教师是主体。”[3]高校如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教育,就必须确立师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传统的教育理念坚持自上而下的做法,如今的教学改革,完全可以从教学发展自身需要出发,由下而上地进行,以发挥师生双方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为主,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2提供更多师生交往的机会

  高校师生的交互关系主要集中于课堂,若课时相对较少,师生交往频率势必很低。笔者认为,学校可以为师生交往提供场所,增加双方交流时间,比如适时组织师生交流会、师生互动游戏等来增进师生关系。高校还可借助诸如论坛等形式,分学院、专业进行交流,使师生获得更多协商、讨论、对话、沟通的机会。另外,还可以借鉴目前国内外一些高校有关office time的制度,使师生、生生能在特定的“场所”、按固定的时间交流答疑。笔者认为,高校一定要拓宽师生交流的路径,创造更多交流讨论的平台,更多地帮助高校师生解放头脑、放开手脚,并促成新型高校师生的角色定位、关系认知及完善的良好转变。

  3完善对于教师的绩效评价制度

  师生互动关系不够良好,与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投入度有一定的关系,受到评职称等评价制度的影响,很多教师不得不把精力放在科研上,这就牵涉到了教师评价制度的问题。在当前形势下,教师绩效评价制度的改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各方的积极配合。首先,学校转变观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科研只是教学的一部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无可厚非,但作为教学型高校,还是要把教师的主要精力集中到教学上来,从而增加师生互动。学校也要加强学生对于教师教学评价的重视,力促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合理。总而言之,制定教师考核制度要结合高校自身实际和教师自身情况,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所占考核比例应把握一定的度。

  五、结束语

  综上,目前高校师生关系平淡冷漠的问题不容忽视,除高校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和谐的师生关系“开路”之外,高校教师和学生更应转变自身固有的师生观念,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更加积极主动地沟通、交往,逐步形成教学相长、师生和谐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陆稻稻.当前大学城师生信任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9.

  [2]陈桂生.师道实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王光彦.大学教师绩效评价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