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工作问题与对策
【摘要】文章首先提出了“互联网+”时代为高校德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的观点,其次分析了“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最后阐述了“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工作;德育网络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目前已经正式开启了“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工作只有乘“互联网+教育”的蓬勃发展之势,认清当前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之道,才能有更好的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德育工作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生活方式有了明显的变化,传统的德育观念和方法已经逐渐显现出疲态,收效日渐式微。因此,必须将高校德育工作同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但互联网技术本身就具有两面性,互联网的发展及广泛运用在为高校德育工作带来难得机遇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1]。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东西方之间的经济合作越来越深入,彼此的依赖程度也逐渐加强,合作共赢成为主流和趋势。但是经济层面的协调发展不代表思想层面也日益一致,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从未停止,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其方式和手段也不断发生变化。由于某种程度上互联网具有无国界性,只需要敲一下键盘或点一下鼠标就能完成信息的渗透。传统的为意识形态渗透提供物质支持和组织支持的显性手段逐渐让位于借助网络传播各种信息的隐性手段防止意识形态渗透的难度也相对提高。
(二)各类腐朽价值观大肆传播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高素质群体,只有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在行动上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当前社会上充斥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功利主义等腐朽的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腐朽的价值观借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大肆传播。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性,每个网民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其中很多不正确的价值观念也被肆意传播,对他人造成不良影响。
(三)网络信息传播更难管控
信息的传播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介手段,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由于起步早,发展时间长,管理制度完善,并且传播范围有限,信息传播相对滞后,使其能够在信息传播时进行有序管理。随着以信息技术和网络为依托和渠道,以电脑、手机、数字电视为终端的新媒体的兴起,信息传播开启了全新的时代,其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等特点实现了“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尽管国家和政府出台多项法律法规,但是现实生活中还是难以有效遏制网络信息传播的随意性。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策略
(一)全方位优化网络环境
把握住“互联网+”的时代特点,集中多种资源,调动多方力量,多管齐下,优化网络环境。第一,加大力度完善规范网络行为的法律法规,解决好当前相关法律法规之间的结构性、协调性问题,使之真正发挥应有作用。第二,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网民道德自律性。“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2]”唯有如此,网民才能自觉约束自己的不当行为。
(二)树立适应信息社会的全新高校德育观
德育观念是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有什么样的德育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德育工作、德育实践。“互联网+”时代要使高校德育工作取得预期效果,必然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改变传统落后的高校德育观念。首先,由以师为本转向以生为本,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思想,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念。其次,由单一教育转向系统教育,高校德育工作绝不是通过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就能完成的,需要各门课程的协同配合,真正实现“课程思政”。最后由宣导灌输向交流讨论转变,高校德育工作要注意对象的特殊性,应对大学生进行引导而不是灌输。
(三)建立符合网络发展的高校德育网络环境
进入信息化社会以来,如何利用网络开展高校德育工作一直是教育者关注的问题,教育界也一直在进行着探索和有益的尝试。比如,德育网站的建设,几乎每个高校网站都有独立的德育板块。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种高校德育工作同网络的简单结合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当前学生的学习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高校德育工作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势在必行。一方面,要注意网络平台建设,建立起全国性质的专业的高校德育网站;另一方面,要利用当前慕课、微课等手段,结合丰富的网络资源开展高校德育工作。总之,“互联网+”时代对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机遇,但是绝不能忽视其带来的突出问题,只有对这些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才能防患于未然,更好地发挥高校德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忠华,李丹.德育困境及其应对策略[J].中州学刊,2017(1):88-9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