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招生就业研究
【摘要】就现代学徒制的两端:招生和就业进行研究,以探索学校和企业之间合作的有效入口和出口,即招生与就业。只要保障了招生与就业,现代学徒制便是富有成效的,因为招生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而满意的就业则是其培养的根本目的,也是学生、家长的最终目标。因此,对现代学徒制条件下的招生及就业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招生就业;探索研究
一、现代学徒制及其特点
现代学徒制就是以学生定向、定点、定岗就业为根本目的,学校与企业通过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联合就业,来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提升,以实现学生的高质量就业和企业的稳定、优质招工,是一种高效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的特点有:一般以学校和企业的高度合作为基础;以订单的模式进行培养;学校和企业联合招生与培养;以项目任务为技能学习、训练的基本方式;工学结合的培训形式;学习、训练场景的真实性和针对性。
二、现代学徒制在招生和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现代学徒制虽然有诸多优点,能够切实解决职业教育和企业所需要急迫解决的问题,但是,这种模式在真正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特别是在招生和就业问题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招生方面
其一,由于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在2014年刚刚开展,许多家长根本不了解这种模式,并且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学不到真正的技术)也影响到家长的判断和选择。其二,在校企过程中,往往学校有热情,而企业则没有太大兴趣,使得现代学徒制难以实施。而企业之所以没有太大的兴趣,主要有四个顾虑:(1)在有些情况下可能违反劳动法;(2)无法预测的经济损失;(3)培养的成本过高;(4)成本的回收没有保障。
(二)就业方面
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是困扰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的普遍问题。但同时又存在企业难以招到紧缺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存在招工难的问题。其实这是一个问题,不过表现的角度不同而已。学生难以找到对口的企业或岗位,主要是学徒的技能水平达不到企业的要求,不能适应企业岗位的需求。
三、改进、解决招生、就业问题的措施
要真正发挥现代学徒制的优势,必须使企业与学校紧密结合,成为利益共同体,才能保证入口顺利,出口舒畅。在招生和就业方面,紧密结合的体现便是招生和招工的一体化,这是破解招生与就业困难的有效途径。
(一)在招生的专业设置上,需要与企业的生产需求紧密结合
招生专业的设置,职业学校要根据企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岗位的要求,与企业进行认真考虑和交流,在充分的市场调研的情况下,确定专业的名称及相应的学习内容、课程设置等相关事项。只有这样,在对学生进行介绍时,才能够具有针对性和生动性。使学生及家长在感到真实、具体的同时,又能够进行理性的思考和研究,提升招生的吸引力。
(二)学校与企业联合招生,签订相关合同
在招生时,需要学校与合作的企业共同把关,严格录取,保证好入口的质量,为以后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可以允许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参观,使他们对将来所从事的行业、岗位更具感性认识,同时,被录取的学生,需要跟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使自己既是学校的学生,同时又是企业的员工。让学生及家长明白招生就是招工,毕业就是就业,使他们能够安心、放心地报考并按照规定、要求在校努力学习、训练。
(三)定单培养,定向供给
为了提升招生吸引力,保证对口就业,现代学徒制需要采用定单培养的方式,根据企业生产计划及校企签订的定单培养合作协议,为企业及其岗位定向培养技术工人。在保证招收、培养人数的前提下,可以将这些学生以班级的形式进行管理,可以以合作企业进行命名,如:×××现代学徒制实验班。并配备企业师傅,专门带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和岗前培训,为学生一到企业便能适应工作要求打下基础。
(四)工学结合,共同管理
在现代学徒制体制下,教学既在校内,也在校外,因此,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共同管理。由于学生学习、练习的目的就是到合作企业就业,因此,为了提高就业的成功率,需要采用工学结合的模式,来发展学生的技能,提升他们的水平。如,第一学期,需要进行在校的理论和技能学习,可以到企业进行观摩;第二学期,则可以进入企业及岗位进行作业,感受企业的生产流程及职业要求;第三学期,需要根据在企业的实践情况,回到学校进行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操作,并考取相关的证件;第四学期,则到企业进行技能实习,撰写技能实习报告;第五学期,回校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培训;第六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相应的管理要求和操作标准,加强管理和培训,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成。促进其高质量就业,也可以为企业提供稳定、优质的技能人才。本文就现代学徒制的招生和就业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能够对现代学徒制在这方面的改善和提升起到较好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冬梅.对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3(1).
[2]曹勇安.“校企合一、产学一体”是破解“招生难”“招工难”的有效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1(18).
[3]赵鹏飞,陈秀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