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幼儿园体验式礼仪教育的策略
【摘要】幼儿期是塑造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针对农村幼儿礼仪素养欠缺这一现象,以体验式礼仪教育为切口,试图通过直观印象性体验、模拟式情境体验、主题式活动体验、实境式生活体验四个方面,给幼儿礼仪文化的润泽,提升幼儿的礼仪素养。
【关键词】体验式;礼仪教育
幼儿园礼仪教育就是就是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方法和手段,对幼儿进行良好文明礼仪行为规范的培养。[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是:“会用礼貌的方式向长辈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想法;能有礼貌地与人交往。”[2]《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也表示:“要萌发幼儿讲礼貌等良好的品德文明习惯。”[3]礼仪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农村幼儿由于其人际交往的局限性,礼仪锻炼的机会较少,更需要在幼儿园中实施礼仪教育来促进其发展。
一、农村乡镇幼儿园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前阶段是幼儿良好礼仪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如果在该阶段对幼儿进行适时适切的礼仪教育,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农村乡镇幼儿园由于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等多方面限制,其幼儿在礼仪教育上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礼仪教育对象缺乏正确引导
农村乡镇幼儿园的幼儿大部分为留守儿童或外来务工儿童,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较为特殊,良好的家庭教育相对匮乏,大多数由祖父辈照顾或者散养,因此在礼仪方面要么是祖父辈溺爱成娇生惯养的“小公主”、“小皇帝”,要么是无人管教的“野孩子”,在家庭中缺乏正确的引导,致使我们在幼儿园当中的礼仪教育较难落实。
(二)礼仪教育方法脱离教育实践
农村乡镇幼儿园教师意识到了礼仪教育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在实践中不知从何入手,因为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如人数多、性格内敛、隔代教养等诸多问题存在,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诸多时候以说教为主,而未能真正用到适用于幼儿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的教育方法,致使教育效果微弱。
(三)礼仪教育内容规范性较弱
幼儿园的礼仪教育并不是教师随意进行的,需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实施,而农村乡镇幼儿园教师由于自身专业发展限制,对于规范系统的礼仪教育内容掌握不全面,自己也未能做到身体力行,导致幼儿礼仪不规范。
二、农村幼儿体验式礼仪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直观印象性体验:礼仪行为初感知
1.图片环境创设,提示规则性礼仪。环境对幼儿的行为和语言具有直观提示作用,良好的环境能够形成一种强大的精神氛围。通过所处的环境规范礼仪行为,为幼儿践行文明礼仪提供环境支持。在活动室,师幼共同创设游戏环境,开辟“礼仪小提示”等板块,将阶段性的礼仪知识以幼儿自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画一扇门知道开门关门时要轻开轻关,并留意门后没人;画个笑脸知道要向同伴问好;在盥洗室利用图片、温馨提示提醒幼儿正确的盥洗方法,不仅提高了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也增强了环保意识。2.视频情境创设,感观交往性礼仪。幼儿阶段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事物比较难接受。视频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能够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教师根据特定的学习目标和幼儿实际,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视频等资料,让幼儿进行观看。通过视频,让幼儿有所体验,有所感悟。视频内容的选择一般都是以幼儿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交往性礼仪为切口,有正面引导的,也有反面指向的,如当幼儿看到因为在同伴之间的追逐打闹而导致意外发生,造成伤害时,在心里都不约而同地有所触动,使礼仪教育变得更加直观有效。3.专栏模拟创设,规范仪态性礼仪。针对礼仪行为是否妥当的辨析能让幼儿在思考之后,有更加深刻的体验。设置专栏“礼仪对错我知道”,幼儿可以在各项表示礼仪行为的后面打勾或画叉,还可以画一幅“礼仪对错我知道”,使幼儿知道哪些行为是值得肯定的,哪些行为是不提倡的。在幼儿园大厅,放置“仪容小镜子”,让小朋友早晨来园时,通过镜子,整理着装,规范仪容仪表。这些一目了然的环境提示,幼儿可以参考更加具体、直接的礼仪行为准则,在生活中会更好地指引孩子们仪态性行为的养成。
(二)模拟式情境体验:礼仪行为勤演练
1.生活性区域设计,搭建礼仪演练平台。在情景演练中,幼儿获得第一情感体验,并对所接受的礼仪教育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内化,从而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依据松岙的“景祐庙会”这一传统文化,我们创设同名区域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通过角色扮演,模仿并再创现实生活。既有效的促进幼儿的交往行为,也为幼儿礼仪素养的提升提供了条件。在“景祐庙会”中,我们创建了“么么哒超市”、“梦幻餐厅”、“哆来咪剧场”这三个区块。生活化、角色化的区域活动,促使幼儿在游戏中积极地与同伴交往,练习文明礼貌行为。2.介入式教师指导,提升礼仪演练质量。“教师是幼儿在幼儿园游戏的组织者与指导者”、“游戏是幼儿的游戏,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幼儿喜欢玩区域活动,在通过不断地与同伴、材料的互动过程中,他们积累、整理并且表现自己的生活经验,规范文明礼貌行为。但因年龄小,交往技能不足等局限性,他们对于文明礼貌行为的意识和观念比较淡薄,这就要求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在认真观察幼儿与同伴、与材料之间的互动的基础上,能够提供适时适宜的指导与帮助。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不断地练习文明礼貌行为,让区域活动真正成为有益于提升幼儿礼仪素养的活动。3.角色化游戏设计,明晰礼仪要求双重性。从“主客”双方制定礼仪要求,体现礼仪要求的双重性。几乎所有角色游戏主题都存在“主客”双方,如剧场里的观看者和表演者、餐厅里的工作人员与顾客。幼儿在游戏时,有可能既是某一游戏主题中的工作人员,也可能是另一游戏主题中的消费者。所以在每个游戏主题的生成之初,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对“主客”两方分别讨论礼仪要求,并确定适合该游戏主题的幼儿礼仪教育目标,让幼儿在游戏中能够运用相应的礼仪行为。
(三)主题式活动体验:礼仪行为重强化
1.阶段推进,逐步强化。礼仪要求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能够体现其层次性和渐进性。如礼仪要求过高或不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孩子在游戏中难以达到,就会失去游戏兴趣。因此,我们在开展主题式推进的过程中,依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制定符合实际的礼仪目标,并将目标细化落实到每次游戏中,每阶段游戏中有重点地针对一个主要礼仪目标,落实强化,并逐步增加要求和难度。比如在开展餐厅游戏时,先以常规的就餐方式开展活动,让幼儿掌握基本的就餐礼仪,在一阶段后,创设自助餐游戏环境,幼儿在体验吃自助餐的过程,学习需要掌握的礼仪小知识。通过游戏和活动,幼儿的礼仪行为获得了知、情、行的统一,逐步提升礼仪素养。2.聚焦矛盾,重点解决。幼儿在活动中,会出现各种矛盾和状况,如何化解这些矛盾,掌握处理问题的技巧和方法,也是一个重点。教师针对游戏活动中幼儿在文明礼仪行为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引发幼儿展开讨论,相互交流在此事件中同伴的表现是否得当,自己的处理又是否恰当,让幼儿掌握交往技能。在讨论中,幼儿能够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一种或多种问题的解决方法,在下次游戏中实践运用。还可以通过情景再现,让幼儿以第三者的角度观察他人的交往过程,了解什么样的言行举止会受到他人的欢迎,提升幼儿对文明礼貌的认识,促进矛盾的合理化解,积累经验,学会关心和爱护他人。3.表彰先进,榜样强化。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将他们应该做或是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跟前。榜样的示范包括教师示范、家长示范和同伴示范。[4]在幼儿的日常生活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以身作则,并引导家长全力配合,保持家园共育的一致性、持续性。比如利用国旗下讲话的时机,评选“礼仪小标兵”。在区域活动中推选“礼仪小警察”,请他督促规范幼儿。班级教师根据幼儿平常的行为表现,挖掘身边的礼仪明星,以身边的榜样来影响其他小朋友,激起他们向善好学的积极性,使幼儿的礼仪认知结构逐步走向有序,正确结构得到巩固强化,共同推进礼仪行为的提升。[5]
(四)实境式生活体验:礼仪行为重践行
1.借助日常生活,内化礼仪品质。礼仪行为需要经历一个从感知到演练到强化,再到践行的一个过程,因此将礼仪教育渗透到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为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提供锻炼的好机会,实现礼仪教育生活化。例如幼儿在需要别人帮助时,多用“麻烦您”,“谢谢您”等礼貌用语,还借助洗手歌、走路歌等儿歌对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起到规范督促作用。教师在平常也有意贯彻引导,如有意站在教室门口,引导要过道的孩子,并请他人让道。多次的实践练习让孩子不仅学会与人友好相处,文明礼貌用语的使用也会越来越多。2.利用节日教育,开展礼仪活动。节日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孩子们非常喜欢过节,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喜欢热闹的心理特点进行节日礼仪教育。例如,在母亲节的时候,为父母们做一份小礼物,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体贴父母的辛劳;儿童节的时候,送给同伴亲手制作的礼物,让孩子们体会到自己的付出可以让别感到快乐,学会关心别人。培养幼儿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萌发幼儿健康情感与品德。3.通过家园联手,巩固礼仪认知。幼儿在情景化的游戏中体验礼仪行为,最终的落脚点是能够将这些礼仪行为内化并运用。孩子在幼儿园受到文明礼仪的教育,需要在家庭生活中给予强化和补充。通过发放礼仪小册子、文明倡议书、举办礼仪小讲座、当面交流等形式,让家长了解幼儿的礼仪行为,宣传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并能在生活中引导监督。如鼓励家长带孩子去超市购物时,观察孩子在超市中的表现,并能将表现反馈给老师。这一系列活动能让幼儿看得到,做得到,并感受得到,孩子们的礼仪道德情感在行为传递中获得内化和积累。[6]通过礼仪教育的实施,幼儿园分年龄段汇编了“微礼仪”手册,作为园本礼仪教材。除此之外,教师还和幼儿一起创编礼仪儿歌,并汇编成册,丰富园本教材。朗朗上口的儿歌配上适当的体态动作,产生情感共鸣,在行为习惯教育方面具有观实操作性。幼儿的文明礼仪行为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尤其在仪容仪表上,例如在实施礼仪教育前,每到午睡时间,午睡室总弥漫着一股特殊的气味,而通过礼仪教育的实施,孩子们变得干净整洁了,午睡室充满着孩子甜甜的气息。“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幼儿礼仪素养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工作,我们在建设美丽幼儿园的同时,不断重视和提升幼儿的礼仪素养,如何将幼儿礼仪养成教育作为一种自然的礼仪教育活动,让师幼的主题性充分地、和谐地、自由地发展,构建起一种新的教育情境,一种可保持幼儿和教师可持续发展动力,且生动活泼、自然有序的教育生态,避免对知识教育的脱节。[7]让孩子今后的人生更加自信从容,真正做到“晓爱明礼,和乐和群,健体聪慧”,朝着这个目标,我们还要进一步思考探索。
【参考文献】
[1]赵维佳.绥化市幼儿园礼仪教育问题探析[J].学周刊,2015(3):216-217.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10.
[3]幼儿园工作规程[S].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2016:3.
[4](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杨汉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梁志燊.幼儿好行为养成指导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黄志平.现代礼仪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7]黄绢绢.优秀幼儿教师教育行为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