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护生职业道德素养教育对策
【摘要】目的将人文关怀灵活运用到护理工作中,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及带教教师访谈的方式,探讨专科护生职业道德素养影响因素与教育对策。结果制定切实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对策,以提高护生职业道德素养。结论提高职业道德素养的认知程度有助于减少护理伦理纠纷,完善护理服务。
【关键词】护理学生;职业道德;影响因素
针对护理卫生服务的不断发展,护理模式与护理机构对护理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卫生部提出的“夯实基础护理,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护理工作主题,为护理人员选拔定义了新的要求:一名合格的临床护士不仅需要有技艺精湛的专业技术,还需要有笃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1]。长期以来,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被默认为是班主任、辅导员及思政教师的工作,专业课老师重视理论教育而忽视道德体验与实践,教学目标过于理想化,远离临床中普遍存在的伦理情景,无法为护生解疑答惑,导致学校理论学习效率低下,针对性弱[2]。研究发现,临床实习期是护生将伦理教育结合专业知识,在学习中自觉提升综合素质的关键时期[3]。如何合理运用护理学与职业道德教育的知识与技术,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技术服务与心理疏导服务是实习期护生所需要攻克的最大难题。该研究以吉林医药学院护理教师、专科护生及附属医院带教教师为调查对象,探讨专科护生职业道德素养影响因素及教育现状,寻找合理的教学模式提升护理职业道德教育。
1对象与方法
随机抽取500名吉林医药学院实习结束的三年级专科护生进行职业道德的规范认知、素养评价和职业操守等方面的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84份,回收率为96.8%。随机抽取自愿参与的吉林医药学院及附属医院40名有5年及以上临床护理经验的教师进行关于护生职业道德素养情况和护理教育现状等方面的问卷调查和访谈。
2结果
影响专科护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因素主要分为内源性与外源性2大类,见图1。2.1内源性影响因素2.1.1个性特点严于律己、勤思好学的态度是影响道德素养的重要因素。富有责任心的护生工作认真,重视患者的思想、情绪等,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需要,减少护患纠纷;好学深思的护士时常会反思患者病情,能有效加强护理效果,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4]。护士积极乐观的行为能给予患者及其亲属安慰和鼓励,使患者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因此,护士应该增强对患者及其亲属的心理护理[5]。2.1.2沟通能力在护患和医护关系中,沟通能力至关重要。带教教师表示:积极沟通与适当关心能有效促进患者康复,而在临床实践中,医护间存在待遇不平等的现状,缺乏维护护士利益的措施[6]。
2.2外源性影响因素
2.2.1医疗设备医疗设备在职业道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精准的设备会干扰甚至误导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的判断,影响患者的康复,护理质量得不到提高。2.2.2人员短缺和繁重的工作量护理人员不足,工作量大,患者需求不能及时回应的现象难以改善,护患关系难以改善,护理纠纷增多。2.2.3病房的自主选择权自主挑选工作地点有利于增强护生工作积极性,促进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2.2.4合适的支持系统有效的支持系统会激励护生自觉遵守职业道德标准,促使其解决临床伦理纠纷。同时,适宜的奖惩制度也有助于护生规范自身行为,提高职业道德素养水平[7]。2.2.5专业教师和教学模式护理教师应该意识到伦理课程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不当的教学方法会使护生对护理工作产生负面认识,应积极寻求合适的教学模式以保证不断更新技能操作,培养更多高质量护理人才[8]。
3教育对策
3.1逐步完善护生职业道德培养机制
研究结果显示,有48.0%的护生认为由于学校的教育体系和管理监督机制等不够完善,伦理学教育水平仍需加强[9]。促进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的结合,将临床中富有启发性的伦理案件以伦理角色互换、伦理教学查房等教学方法应用于课堂,有利于引导护生帮助患者减少伦理困境的发生,改善护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10]。
3.2努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根据现代大学生富于创新、自我意识强等特点,在校教师应改进教学与考核模式,将护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中:将护理伦理教育、医护法规等内容融入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积极探索推广学生走向讲台、师生互动等教学模式,展开多角度的思考讨论,培养护生沟通、观察和自主分析的能力,促进护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协调发展[11]。教师还应自觉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成为践行职业道德规范的表率。
3.3不断提升护生职业道德素养
调查结果显示,护生职业道德素养水平与学校重视程度及学生自身素质有关。护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仅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校、医院、社会和家庭多方面的文化互动及整合,为护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构筑良好的教育环境,达到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目的[12]。
3.4护理职业道德列入实习考核内容
根据医院的实习特点,将护理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技能的实习计划同步开展[13]。在实习结束时由医院、教师和患者理清其思想、工作中的问题,进行三方评定。这些评判结果将作为评选护理专业优秀毕业生和思想道德优异者的参考指标,在毕业分配或招聘会时作为院方优先推荐的重要依据[14]。
4结论
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逐步深化,护理人员的伦理道德素养要求不断提高[15]。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体系中,应根据护理专科学生的学习特点不断完善职业道德教育,寻找适合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培养技术精湛、道德高尚的高质量护理人才[16]。
【参考文献】
[1]黄红英,王艳,陈文娟.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下的临床护生带教的应用[J].甘肃医药,2015(11):861-863.
[2]扎赫蒂.护理和伊朗现实必要性的道德守则[J].生物伦理的补充问题,2008(22).
[3]白秀云.加强护士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合格护理人才[J].卫生职业教育,2015,3(20):94-95.
[4]李春玉.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6(19):259-260.
[5]张树森,朱昌明,黄铎香.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1-102.
[6]洪迪.浅析护患关系的现状及原因[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1):53-55.
[7]韦弗.护理知识的状态,需要进一步研究[J].护理伦理,2007(14).
[8]徐萍,罗金艳,项颖卿.高职院校护生职业道德教育途径与方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9):72-73.
[9]凯菲.护理实践能力的道德[J].护理教育,2005(15).
[10]张建清.医学高职高专学生医德教育模式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5):10-11.
[11]季拜华.营造医院文化氛围提高优质医疗服务[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17(5):63.
[12]魏全民.加强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7):12-13.
[13]杨帆,杨旸,周容,等.艾滋病高发区护理专业学生艾滋病认知、态度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17(22):1767-2770.
[14]姜小鹰,高骥.高校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衔接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09,9(1):12-16.
[15]蒲向阳,李姮英,蒋桂英.在护理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探索[J].科教导刊,2016(25):84-85.
[16]沈宁.面向21世纪探索培养高等护理人才新模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8(4):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