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探讨
【摘要】本文通过资料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及逻辑分析法对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社会背景和高校体育改革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合理化的对策及建议,为高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并对实施终身体育和全民健身计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会体育;接轨;改革
一、研究目的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的决议》指出:“健康体魄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的习惯。”因此,学校体育应该在“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下开展。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部分直接与社会接轨,因此培养目标必须与社会接轨,向生活化、科学化、社会化方向发展,从而推动社会体育的发展。然而,目前高校体育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与社会体育严重脱节,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教学模式等于与社会体育严重脱节,无法使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因此,高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除了增强全民族的体质外,还必须要考虑到社会体育的系统性和长期性。找出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有效办法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以促进高校体育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起到保障作用。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据统计法及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1.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开展高校体育。(1)终身体育目标的确立。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学生毕业后参与到社会各个阶层,对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体育应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充分考虑到社会体育的需要,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促进社会体育的发展。(2)教学模式的改革。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高校体育改革进展的还很缓慢,教学模式陈旧,造成终身体育目标无法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亟待建立起与社会体育需要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以达到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2.加强课程建设。体育课程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仍存在课程建设不到位,教学内容、手段落后,以致于严重影响了体育目标的实现。因此,为了适应社会体育的发展,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已刻不容缓。(1)严格执行国家体育课程标准。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修编教材以及开展体育教学活动都必须以国家体育课程标准为依据,应开齐、开足体育课。然而,通过调查得知,大部分高校只在大一和大二开设体育课,高年级基本没有开设体育课。因此,应让高校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无缝对接,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2)深化高校体育内容教学改革。在教材项目上,要结合现代社会体育实际需求,集健身、娱乐为一体。从目前的调查来看,许多喜闻乐见的社会体育项目在高校并没开展,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配置和场地器材的需求还达不到需求,而一些高校体育正在开展的一些项目并不适应社会体育的需要。因此,高校体育应引进一些新颖的社会体育项目,淘汰一些枯燥、老式项目。3.加强体育教师培养。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体育也在快速发展,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必然要求高校体育的改革跟上社会体育发展的步伐,这就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要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否则不能完成高校体育培养目标。4.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学生经常锻炼的习惯可以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习惯的养成来自于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与爱好。为了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与爱好仅靠体育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必须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对高校体育课进行延伸与补充。主要形式有组建高水平运动队、开设体育俱乐部、开展各种体育社团以及开展各种形式、各种项目的比赛活动等。不仅能活跃校园体育文化,还能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与爱好,养成学生经常锻炼的习惯。
四、结论与建议
为了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高校体育必须与社会体育有效接轨,培养适应社会体育发展的适用型人才。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行之有效的思路和途径:1.转变观念,确立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2.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3.建立适应高校和社会体育有效接轨的课程体系;4.加强高校教师的培训;5.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6.高校、社会体育资源共享等。只有这样,高校体育才能培养出社会体育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不至于与社会体育脱节,才能积极推动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宁.湖南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10).
[2]顾惠明.华宝元.高职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建设[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3]肖冰.高校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实践论证[J].学苑教育,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