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杂志首页 >> 精品导读 >> 正文

医用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发表时间:2018年1月10日 浏览:48次

【摘要】我国高校教学改革正在逐渐发挥作用,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渐渐引起大家的重视。医用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根据医学专业的特点,从课程体系、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医用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分析和研究,找出一条适合医用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之路。医用化学课程面对的学生多,涉及专业广,医用化学课程教学改革虽然时间长、内容复杂,但必须抓住课程改革的重点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关键词】医用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改革措施

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和自身素质的培养是高校教育的重点,拓宽创新能力培养渠道、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自身素质是高校教改的目标。高校培养学生的主要载体是教学课程,通过对教学课程进行改革,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组织和完成教学的基本方式,课程体系的结构、学生人数和教学质量是实现人才培养计划的重点。我国高校中涉及医学类的专业课程比较多,医学类班级在一些高校中有20多个,对高校中将近1000多名的本科生开设医用化学这门课程。

一、医用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作用

医用化学课程是医学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学生对医用化学课程的学习情况直接影响其他基础课程的学习,如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后续与临床基础课程相关课程。医用化学课程通过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为学生传授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平台。很长时间,医用化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不曾改变,但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对人才要求标准不断提高,学习内容不断增加,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教学,推动了教学改革进程,课程的教学改革势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二、医用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完善课程体系

以中国高校的医学专业来说,医学方面的专业有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治疗、医学检验等,这些专业中涉及的化学课程有基础化学和有机化学,这两种课程的教学体系特点是完整性,教学顺序通常按照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进行,在实际教学中存在很多教学知识重复的情况。对此,我们应根据各专业课程的自身特点,结合人才培养标准,进一步对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实验课、选修课等课程进行整合,把基础化学课程和有机化学课程整合成医用化学一门课程,课程为80个学时(理论50学时,实验30学时)调整后的教学方式解决了各课程独立教学的局限性,更加符合实际教学需要,符合专业自身发展。

2.实验教学内容的整合

实验教学应该结合医药应用的实践情况,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基础,对原来的实验项目进行修改和整合,增加实验的设计性和综合性。在基础知识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对基础化学实验项目的操作能力;综合能力教学中,主要是把学生的自身情况和实际专业特点相结合进行教学,突出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化学特点;创新能力教学是通过开放性的实验课程、实验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力,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各项素质。

3.教学方式的改革

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广泛使用的今天,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平台实现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填补传统教学中的漏洞,是课程教学改革应该注意的重点。经济全球化发展把世界各个国家都联系到一起,通过互联网技术,地球好比一个大学城,这所大学城既是虚拟的又是真实存在的,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快速。建立一个开放的以学习交流为目的的网络学习平台十分重要。不同学校、不同师生之间进行学习交流,互相帮助,相互合作,共同发展,让更多高校师生利用平台不断探索和研究,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思维模式。传统的课改重点常常放在调整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上,放在调整各部分课程知识点的比例和难易程度上,对课程体系方面很少做出调整,导致课程教学效果不太明显。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把重点转移,根据各专业的不同特点进行创新教学,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人才,提高学生自身知识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的综合能力,对课程体系、知识内容、教学方式、考核学生的标准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改革方法,使医用化学课程的教学焕然一新,对学生更有吸引力,实现高校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推动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陶李明,刘文奇,李传华,周芸,刘卉,李爱桃.医用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6

[2]王飞,陈慧慧.医用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究[J].广州化工,2016

[3]曹海燕,张竹,薛春兰,姜炜.医用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