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策略
【摘要】审美教育归属为人文教育的范畴,根本目的在于健全人性,指引学生感受人生,促使其体验到充满人情味、充满意义的人生,从而获得精神上的真正自由。高职大学语文作为开发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在教学过程只有深入挖掘各种文学作品中的审美特性,引导广大学生用心阅读作品内容,品味其中的丰富意蕴,并将自身的生活体验融入到作品学习中,切实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审美技能。本文即以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为切入点,阐述审美教育的基本内涵,分析当前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探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策略;语文课程
伴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素质教育已全面在社会、学校与家庭中深入开展。国家也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要求兼顾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综合素质培养。其中,美育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而且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同时也能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智力,在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需要尽可能地改变审美教育相对比较薄弱的情况,把审美教育真正贯彻到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并促使语文课程中的审美教育成为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路径之一。
一、审美教育的内涵及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一)审美教育的基本内涵。审美教育又简称为“美育”,主要是指通过各种各样的审美意识形态以及文学性艺术,对大学生实施的审美层面的教育,并极为重视与智育、德育、体育、劳育的有机结合,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获得鉴赏美、欣赏美、创造美以及感受美的技能,激发大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动力与激情,摒弃假恶丑的扭曲价值观与审美观念。[1]同时,审美教育属于一种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美育教育,具有形象性的特征;也是陶冶思想情操的一种情感教育;更是一种自由性的现代化教育,即属于自由与自觉的审美性教育形式。根据审美教育的这一系列特征,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不仅能帮助大学生成长为兼具知识、智慧以及审美情趣的现代化人才,而且有利于大学生养成高尚的思想情操。
(二)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高职大学语文隶属文学类目,而审美是文学的本质性特征,这就使得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有着紧密关系。同时,由于高职大学语文是一门面向除汉语言文学专业之外其他所有专业的素质教育必修课程,而且该课程更是汇集了诗歌、宋词、园区、散文、小说以及戏剧等数不胜数的文学经典,这也为加强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因而,从本质上讲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核心任务是相一致的,理应将审美教育作为高职大学语文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路径。二、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一)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审美情操又可称之为审美情趣,指的是个体在审美具体实践中对审美目标表现出的态度与追求等,简而言之就是个体在审美过程中对审美目标流露出的喜欢或厌恶的感情倾向。比如,在作品《警察与赞美诗》中,整个画面艺术是以人物的丑类形象为主,然而正是在折射现实社会中的丑恶现象时,作者却将自己的审美情操与审美愿想注入了其中,进而促使现实社会中的丑恶事物转化为充满魅力的艺术,尤其是读者并未欣赏到现实中的各种丑与恶,而是感受到了对这些不良现象的否定、鞭策以及批判,在此过程中读者获得的是一种审美享受。大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离不开对具体审美目标的联想能力、比较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等方面素质的培养,一旦缺乏必要的审美对比能力,就无法对真善美与假恶丑进行区分;没有必要的联想与想象能力,也就难以体会到多姿多彩的艺术美好形象等。因此,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不但能够让大学生切身体会到作品中复杂的情绪以及丰富的情感,而且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
(二)有助于大学生构筑充实的精神世界。到目前为止,所谓的审美教育其实已经演化为了普通意义上的美术课或者音乐课。对这种较为狭隘的审美教育理解,与国家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宏观视域去看,在高职大学语文课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与作用。同时,由于审美能力和知识讲授息息相关,因而高职大学语文教师可以借助于审美教育,对大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行培养,调动大学生对追求美好事物的激情与动力,帮助大学生培育较强的鉴赏美技能,深化其美学方面的知识储备以及艺术层面的修养等。高职大学语文作为传播文学经典的载体,筑建精神家园的场所,承载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媒介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兼顾审美教育责任重大且意义深远,对充实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而言作用十分关键。
(三)有助于建立健全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有助于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进行完善,进而提高大学生的素质美与人格美。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的素质教育,其核心目标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培养乐观积极的良好心理素质,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以及博大的胸怀等,进而促进健全的人格塑造。孔子就曾提到审美教育、人格塑造、命运发展三方面的紧密关系,也指出文学在培养人们健全人格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不仅仅是大学生各方面能力发展的实际要求,而且也是建立健全大学生人格的重要举措,在塑造大学生人格美方面影响巨大。
三、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有机融入审美教育理论。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任何作品都可以作为审美教育的对象或目标,即引导大学生对其中的不同艺术特色、形态之美等进行观察与感悟,从而得出自己不同的审美体验,如兴奋激动、哀伤悲痛、荒诞幽默等。将审美教育理论科学合理地融入到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对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水平、审美品位等十分有益。具体而言,高职大学语文教师在使用教材过程中,要坚持灵活多变的原则,要敢于打破教材中固定的教学顺序,紧密结合审美的特性采取分门归类式的讲解,让大学生将审美教育理论带入到同类作品中进行反复解读与消化,真正理解与把握相同的审美理论在不同作品中的不同应用方法与表现,从而总结出自己对审美的认识、理解以及应用。譬如,在讲解审美教育中的优美形态理论时,教师可以打破教材的编排次序,将《无题》、《醉花阴》、《归园田居》等作品放置到一起进行教学,虽然这些作品出自不同的作者,所刻画的景物也不尽相同,然而不管是水流、山村与炊烟,还是蜡炬、春蚕与东风等,都体现出了一种柔性之美与宁静之态,即所展现出的优美形态却是十分相近。因此,将这些作品罗列在一起向大学生讲授,不但可以让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指引大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存在的美,而且能够让大学生对作品中物象的优美形态做到深入把握,进而总结出这些对象的美感特性。另外,高职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为大学生预留充足的审美想象空间,让大学生积极主动地体会篇章中的各种艺术之美。
(二)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积极营造浓厚的审美情境。审美教育的高级阶段就是创造美,只有学会创造美,才能让大学生的聪明智慧、主观积极性得到最大发挥,自我人格完善以及自我主动教育等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审美情境包含多种审美要素,不仅可以启迪大学生的思维想象,而且可以帮助大学生构建完整的审美结构。同时,教师在讲解作品审美知识与艺术时,还应鼓励学生参与到审美讨论活动中,以此有效引导大学生对美的感受与认知,并督促大学生将审美体验同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深入剖析与挖掘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美。其中,审美意境的营造可以通过片段、动作以及语言的科学切入,以及精致的板书设计、多彩的活动穿插等举措予以实施。比如,对《雷雨》这一篇文章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大学生对舞台进行布置,让大学生对作品中的故事情节进行模拟表演,从而激发大学生强烈的审美愿望。
(三)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形象技术。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大学生的形象美教育,充分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技术,创设语文教学的形象美,陶冶大学生的审美情趣。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以文学类作品为主,而文学艺术形象则是各种文学作品的显著特性,因而教师对这些文学艺术形象的有效教学,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多媒体作为集声音、图像、文字、画面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现代化教学技术,为高职大学语文教师制作出最为生动逼真的课件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组织大学生共同欣赏同作品内容相关的视频、录像或者电影等,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提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让大学生对作品中的文学形象做到更深层的理解。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不仅有助于教师开展审美教育,而且能够更加栩栩如生地展现作品的形象美,让大学生深入地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之美,从而提高审美教育的实效性。另外,高职大学语文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还可以适度增加自己教学语言与表情的生动性、丰富性以及形象性,尽可能地促进教学语言、面部表情、声音节奏等与教学内容保持高度一致,从而从各方面帮助大学生理解作品中的形象美。
(四)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合理开辟审美实践性的第二课堂。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开辟有趣的第二课堂,可以有效丰富大学生在审美方面的实践经验。实践也是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尽管高职大学语文的核心教学内容都是以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为基础,也是对作品中的艺术美进行鉴赏或者评论,但归根到底所有艺术美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开展审美实践也是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的重点与关键。诸如,车尔尼雪夫斯基作为俄国著名的美学家也曾提到过,生活就是美,美也是生活。从中可以看出,只有真正潜入到生活的神秘海洋之中,我们才能够探究到蕴藏在文学之中的艺术美的灵魂与真谛。所以,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秉承开放教学模式,积极开辟多元化的第二课堂,将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拓展到音乐、绘画等各种艺术领域中,对培养大学生的审美素养与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综上,与普通审美教育形式相比,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更为注重教育活动的情感性与形象性,更为关注想象思维的培养,因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做好审美教育的科学合理推进,而且还要求教师坚持灵活性与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最大程度发挥教师的带动性与引导性,尽可能地促进审美教育更为多样、有趣且生动。同时,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在进行审美教育活动时,必须秉承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积极营造宽松的、民主的、活泼的教学环境,给予学生合理地自由学习空间,培育其创新性的人格与独特的审美思维。
【参考文献】
[1]魏向阳.大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审美教育[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6):78-79.
[2]张莉.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82-83.
[3]蒲日材.审美教育:大学语文教学的核心[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94-95.
[4]徐佩,毛维,朱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分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1):112-113.
[5]裴惠云.论大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6):128-129.
[6]陈纯洁.论大学语文教学开展审美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1):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