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贫困生创业教育问题与对策
【摘要】贫困生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重要群体,文章从高职院校贫困生创业现状出发,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职院校贫困生创业教育策略,即做好贫困生的学业生涯规划、做好贫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拓展贫困生创业教育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贫困生;创业教育;生涯规划
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家建立了“奖、助、补、免”多元资助体系尽可能保证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机会[1]。但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单纯经济资助只“助困”不“育人”,贫困生认定、资助工作重点放在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这一层面,忽视了精神层面的育人工作,特别是贫困生的创业能力。因此,理清当前高职院校贫困生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索相关对策,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体,是实现高职院校精准扶贫的重要措施,也是助推高职院校贫困生学生创业的重要方式。
一、高职院校贫困生创业现状
第一,绝大部分的高职院校贫困生选择了先就业后创业。高职贫困生虽然有创业的想法,但毕业后选择创业的学生并不多。究其原因,一方面,因为大部分贫困生渴望毕业后能尽快就业以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因为创业初期需要一定的财力资助和社会资源,同时,创业承担的风险也较大。贫困生既没有相应的财力和社会资源来支撑其创业,也没有足够抵抗创业失败风险的能力,同时受困于家庭情况,所以绝大部分的贫困生也不愿意承担创业所面临的风险。第二,绝大部分的高职院校贫困生创业动机明确。虽然选择直接创业的学生人数并不多,但在创业动机方面,大部分学生认为创业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途径;部分的学生认为创业是通向经济自由的必经之路;少数的学生认为创业是出人头地的一个很好方式。这说明当代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创业动机非常明确。第三,大部分的高职院校贫困生认为自己创业知识匮乏,创业能力不足。部分贫困学生认为,毕业后不马上创业的原因是因为自身的创业能力不够;少数的学生认为是缺乏合适的创业项目;少部分学生认为缺乏创业资金是阻碍创业的首要原因;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创业的最大阻力是家人不支持。这充分说明了当代高职院校的贫困生认为自身创业能力较弱。第四,大部分的高职院校贫困生对学校的创业教育不太满意。绝大部分贫困学生知道学校有“众创空间”等创业项目,但并不太清楚学校对学生创业的相关配套服务。其中,对学校创业教育的整体评价,一半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创业教育完全是理论空洞说教,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少数同学觉得较为枯燥,缺乏针对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的创业教育可有可无;仅有极少数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创业教育有帮助。对于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方面,创业实践机会少是学生最为不满的一点。其次是对教师能力的质疑,认为教师自身都没有创业,如何来谈创业教育。最后是创业环境的看法,一般学生没有感受到学校的创业氛围。种种现状表明了当前高职院校在学生创业教育这块还需大力改进。
二、当前高职院校贫困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不全面
自1999年起,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逐渐普及,以及高等教育入学率的逐年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压力日益严峻。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各大高职院校开展了形式各样的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以期提高毕业生的职场竞争力。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上提出,要加快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打造“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草根创业新局面。据此,教育部提出了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通过打造众创空间等形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各高职院校纷纷响应号召,将原有的就业指导课改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然而,不少高职院校却存在“新瓶装旧酒”的现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理应是一个全面、系统、连续的工程,从新生进校到毕业,不同的学业阶段应该有不同的指导内容。但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排在毕业前几乎就是原有就业指导课程的翻版。部分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指导课程建设缺失系统性和规范性,既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也没有规范的教材,教材以自编的讲义为主;课程考核方式则多以学生提交论文的形式为主,无法考查学生是否真正通过课程提高了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缺乏实效性与时效性
作为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理应具有非常强的实效性和时效性。然而,当前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在这方面明显存在不足。面对严峻的就业局势,大学生普遍感到就业压力较大,理应给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择业观,但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指导课程却被不少学生反映对提高就业竞争力没有实际的帮助,缺乏新意。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大部分教师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讲解理论知识。然而,以理论讲解为主的枯燥说教,如何能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另一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内容没有结合本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大多数围绕着就业政策、面试技巧等简单的理论知识开展,对学生的实际帮助不大。同时,不少高职院校的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程多半是由就业部门的工作人员或各个院系的辅导员兼任,缺乏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这些教师虽然有着丰富的学生管理经验和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但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培训,不少教师对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不甚了解,也没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自然难以达到创新创业课程开设的预期效果。
(三)学校没有充分重视贫困生创业中存在的心理矛盾
问卷调查显示,贫困生在创业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功利性和矛盾心理。其中,由于家庭情况窘迫使得学生迫切希望创业成功改变命运,有可能出现急于求成、过分夸大金钱作用等现象。但也正因为家庭经济压力较大,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弱,贫困生在具体创业过程中又会出现明显的矛盾心理和犹豫。同时,由于成长经历让部分贫困生的自卑心理较重,自我评价较低,对自己的才能不够自信,这也是贫困生创业中的一大问题。然而,纵观当前各大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并没有开设专门针对贫困生创业的帮扶机构,没有专门针对贫困生创业的心理辅导和资金政策倾斜。这也是虽然绝大部分的高职院校贫困生创业动机明确,但毕业后选择创业的学生并不多的一个重要原因[2]。
三、高职院校贫困生创业教育策略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贫困生创业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学校要思考帮助贫困生做好学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生涯规划,从自强教育、反哺教育、诚信教育和挫折教育等方面入手,完善贫困生创业教育内容。
(一)做好贫困生的生涯规划
首先,高职院校要打造专业的生涯规划指导团队,选择具有较强专业知识背景、良好实践能力和较高综合素养的教师来担任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教师,考虑构建一支由学业规划指导教师、辅导员、学生专业课程教师共同组成的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指导团队,科学地指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学业生涯规划。针对贫困生自卑心理较重,自我评价较低,对自己的才能不够自信的现状,引导学生做好自我定位。学校可以从自强教育、反哺教育、诚信教育和挫折教育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做好自我定位,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认真做好未来的职业规划。学校要做好贫困学生的专业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所学专业的特色和发展方向,培训学生的专业热情。通过辅导员、学生工作者及专业课程教师共同监督学生的学习。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从情感上认同所学专业,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行动上一步一步完成自己学业生涯规划[3]。
(二)做好贫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学校应当思考从新生开始,开展系列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改革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内容,根据当前的社会实际,结合就业形势调整课程教学内容,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学校特色专业,制定以“全程职业生涯指导”为理念的课程教学大纲,严格课程相关的考核方式,让职业生涯规划围绕大学生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和专业认知、就业前景预测等开展教学。针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纸上谈兵”的现状,加强实践教学力度。巧妙运用案例教学法、榜样示范法、创业教育等方式,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实践教学力度,将课程考核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发展”上,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这一载体为贫困生搭建自我认知、专业认知的平台,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学校还应当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组建一支具有学科背景,专门从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师资队伍,通过进修培训等方式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师资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还可以聘请创业成功的校友回校做经典案例讲解,传授企业家成功的经验,帮助学生理清创业思路和发展脉络,提升学生创业的信心。
(三)构建网络创业教育平台,开展课外创业实践活动,拓展贫困生创业教育途径
新媒体时代,大数据为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学校可以通过建设高校就业创业公众号的形式,让创新创业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通过打造众创空间、校企联合、产学研共建等形式给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实践机会。利用大数据工具挖掘学生的创新创业客观需求,让就业指导工作更有针对性。学校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库挖掘预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积极应用大数据技术做好高职院校贫困学生的就业择业指导工作[4]。总之,高职院校贫困生创业教育是高校创业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内容,需要高职院校高度重视。贫困生相比一般学生,面临着更大经济困难和心理压力,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要更为细致地关注其心理状态,引导其向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这对创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高职院校应该有的放矢,合理指导,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贫困生的创业能力,促进贫困生全面、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燕,王林清,马彦周.参与式资助: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发展的新阶段[J].思想教育研究,2011(8):124.
[2]胡跃茜.高职院校贫困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的“结”与“解”[J].教育与职业,2009(23):82-83.
[3]马逸伦.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及生涯辅导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2.
[4]尹佳婧.基于大数据视角下的大学生精准扶贫模式探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5):409-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