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摘要】随着社会转型的纵深发展,大学生独立自主意识增强,以课堂理论灌输为主的传统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日益暴露出来弊端,隐性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特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新时期,开发利用多种隐性教育资源,探索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新模式,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引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着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等院校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直接关系着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新的历史时期,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说教为主的传统教育方式显得生硬、呆板,借助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大力开发可以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资源,将显性教育资源和隐性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探索既能发挥显性课堂教育优势,又能够通过隐性课程教育潜移默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熏陶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这是未来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突破口。
【关键词】显性与隐性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显性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一)我国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沿革
长期以来,显性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方式,直到1966年美国学者杰克逊在著作LifeinClassroom中正式提出隐性教育的理念。就教育呈现形式而言,显性教育是教育者为实现教育目标,充分利用各种正面、直接的手段,在公共场所有组织、有计划地向教育对象讲授知识,或通过大众传媒等形式进行教育的方法。显性教育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讲授为主要工具,有意识、直接的方式向学生讲授哲学、历史、伦理、法律基础知识以及国家政策方针的解读。“显性教育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道德教育方面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回顾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程,显性教育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有学者认为,我国最早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雏形产生于夏周时期,封建社会时期“礼、仁、中庸”为核心的儒家经典思想是当时思想政治理论的主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适应国民经济恢复,参照前苏联经验的基础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确立“56”方案,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为“马列主义基础”、“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四门课程。1995年国家教委印发《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首次将这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简称为“两课”。之后,经过“98方案”、“05方案”,最终七门必修课合并调整为目前的五门课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和《形势与政策》,“05方案”沿用至今。纵观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变革的全部过程,其内容是遵循时代变迁及文化发展规律而变化。目前,我国高校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主要包括:“两课”教学、专题讲座、政治形势报告、大众教育传媒等。其中,“两课”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主阵地,显性教育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形式[1]。
(二)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及弊端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如下优势:第一,鲜明的目的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专题报告会等显性教育活动,教育工作者采用固定、直接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传达国家所倡导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教育活动的目的外显,价值观和立场鲜明。第二,时效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针对学生关心及困惑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解答,这种教育活动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使学生对国家大政方针、意识形态有着明确地认识和了解,具有较强的时效性。第三,教育内容系统化,教育行为规范性。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经过众专家组人员进行共同研究、反复修订,教学活动经过严密的规划,教育活动在固定时间和场所发生,教育行为符合较高要求[2]。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众多优势的同时,还有着一定局限性:第一,传统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从社会本位出发,教育目标理想化。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推进,全球化进程加快,大量西方社会思潮涌入,市场经济自由主义及功利主义盛行,教科书及理论课堂教育理想化的目标同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这对于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90、00后学生来说,被认为是一种“大、空”的目标,很难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第二,传统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教育过程带有强烈的灌输意识,教学方式单一,教育内容空洞,很难调动教育对象参与的积极性,教学过程缺乏愉悦性。第三,显性教育作为直接、公开的教育活动,其优势在于短时间内迅速将教育内容传达给教育对象,但是很难将教育内容内化为受教育者自身的行为规则,尽管教育时效性强但是缺乏持久性[3]。
二、国外显性与隐性教育经验借鉴
同大家普遍印象所不同,国外高校教育中亦开设大量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二战以后,德国为了清除国内法西斯主义思想的影响,在高校开设公民政治养成教育必修课程,在黑森州宪法中就做出明确规定要培养青年人政治责任感。新加坡是一个多元化国家,核心价值观是培养国民对社会、制度和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以政府宣传为主导,学校理论教授为核心在大学阶段普遍开设新加坡历史、法律等相关课程,类似我国国内的“两课”必修课。美国亦是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既继承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主要包含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政治观教育、宗教教育及社会法制教育。美国国内多数高校开设美国政治传统(TheAmericanPoliticalTradition),国家与市场(TheStateandMarket),公民与法(ThecivilandLaw),经济、伦理与社会(Business,EthicsandSociety)等[4]。相对于校内课程而言,国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的更为广泛成熟,从学校延伸至社区、企业及整个社会。在欧洲,法国每年在诺曼底盟军登陆战场举行反法西斯的纪念活动。美国大学较注重渗透式的价值观教育,强调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他们将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寓于各种社区服务、社会服务之中,通过参观访问、募集资金、竞选宣传、慈善服务等活动学生与社会大量接触,了解国情、民情,提高政治素质。此外,美国大学特别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和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全国各州设有种类繁多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如美国二战纪念馆,名人故居,“9•11纽约世贸中心遗址”、博物馆等宣传美国价值观和美国精神。隐性教育,亦被称为“隐性课程”、“无意识教育”或“第二课堂”,指教育主体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依照预先设定的教育内容,在受教育者周围创设具有特定的文化氛围,或者采取隐蔽、间接的行为使受教育者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隐性教育可以大量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改变过去被动的角色去应付教育活动,而是在充分自主意识的支配下,不知不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5]。
三、探索显性与隐性教育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一)夯实课堂基础,打造学生真心喜爱的优秀思想政治课
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十八大以来,各大高校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的重要精神,围绕编好教材、建好队伍,努力打造学生真心喜爱、终生难忘的优秀思政课。首先,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教师的知识水平、人格修养以及教学艺术是构成课堂吸引力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关心国内外大事,把握时代脉搏,大量的时事背景资料必不可少。其次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空洞的说教使得与学生之间有强烈的距离感,以社会本位或教师为中心的硬性教学,必然会导致听者无趣的状况,“聪明的教育者,市场不是道理讲满,而是给教育对象提出思维空间,诱发教育对象以自己的灵气去补白”,尊重学生的心理及兴趣差异,转变课堂教学教师为中心的理念,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思考、讨论,发挥教师“穿针引线”的作用[6]。
(二)增强显性教育中的隐性渗透作用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强调,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各有优势及局限,同时又互相联系、互为补充。既要充分发挥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主渠道作用,同时又对隐性教育赋予高度重视,讲直接灌输同无意识熏陶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高度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在政治学、哲学、艺术等相关的人文社会学科课程教学中注重渗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意识,提高道德素养,从而培养正确稳定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强化大学文化育人功能,探索显性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陶冶式教育
大学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环境、文化和制度软环境。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各大高校校园物质建设普遍提高,硬件设施不断更新,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加强软环境建设,培育优秀大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使受教育者在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和教育环境中得到政治熏陶。大学教育是教育的最高阶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高等教育的任务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依靠大学文化引导人、熏陶人和塑造人。大学作为创造知识、传播文化、引领风尚的主阵地和辐射源,是先进文化的发祥地,在“人化”和“化人”过程中,需要大力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教育究其实质是一种文化活动。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和血脉,决定这一所大学的品位及人才素养。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极大降低了知识获取的成本,知识快速更新迅猛,此背景下单纯依靠知识的传授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必须培育优秀大学文化,强化大学文化育人的功能。
(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探索显性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网络教育
信息技术和手段的飞速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显性教育提供了新的媒介,扩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突破了传统显性教育的时空限制,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建设,随时可以发布信息,开放性、远距离传输的持续教育环境,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极大地增强了政治影响力。自媒体时代,学生作为每一个信息终端,极大地增强了师生交流,从而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增加了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强化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地位。互联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交互式的新载体,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充分融合,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德里克•博克.美国高等教育[M].乔佳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96.
[2]教育部思想政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2.
[3]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3-65.
[4]张楚廷.素质:中国教育的沉思[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55.
[5]时滨.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探索[D].大连:大连外国语学院,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