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在小学教育教学的作用
【摘要】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教育阶段,加强小学教育中教师师德队伍建设,不仅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有着关键意义,而且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有着促进作用。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小学教育中教师师德的发展现状,重点研究良好的师德在小学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师德;小学教育;教学
一良好的师德促进学生性格的养成
第一,以身作则,发挥出榜样作用。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和性格成长的关键时期,大人的言行举止、行为习惯直接影响了小学生日后性格的养成。教师作为小学生成长阶段必不可少的一分子,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的言行举止、谈吐习惯都将成为小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教师在教学课堂中语言运用的合理性都影响着日后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良好的语言交流不但可以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而且对教师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具有积极意义。因此,良好的师德不仅能够使教师在小学教育的过程中,在不断提高自己专业素养的同时,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不断发挥出榜样作用,使学生在成长中能够得到学习,以正确的价值取向影响学生,不断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第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教育中,学生对教师的喜爱程度,决定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高低,进而影响了教师教学成果的好坏。因此,教师在小学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应该为学生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良好师德的建立,不仅能够使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使学生与教师充分进行交流,在及时解决困难问题的同时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教师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也具有积极意义。第三,良好的师德从心灵上感染学生。良好的师德可以从心灵上感染学生,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教育。教师拥有良好的师德,不仅可以从情感上感染学生,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洗礼,而且,教师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学会用充满爱的眼光看待世界,发现世界的美好,用爱包容着整个世界。
二良好师德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
良好的师德建设在要求教师做到严谨教学、爱岗敬业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在丰富和提高自己知识水平的同时,紧跟科技的发展,促进教学任务得以更好地完成。良好的师德促进教师品格和工作热情的不断完善,教师充满热情的工作态度必然会激励着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高涨。第一,良好的师德激励着学生重视学习。教师的工作态度严重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良好的师德能够激励着教师不断培养自身高尚的品格,不断学习并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在提高自身工作效率的同时,激励着学生能够以饱满的热情对待学习。第二,良好的师德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素养。小学教育作为小学生成长的必经阶段,良好的师德在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不仅可以使小学生内在的修养得到更好的塑造,而且可以使小学生在加强学习的过程中,视野能够得到拓宽,在基础性课程的学习中使自身的内在素养得到提升,对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三师德教学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由于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在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小学生个体间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也大为不同。因此,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良好的师德能够促使教师给予成绩上落后的学生更多的关爱和照顾,使学生在整体上都获得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兴莲.浅谈师德建设在小学教育阶段的作用与价值[J].小作家选刊,2015(23)
[2]廖策权.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浅析——以《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为纲[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
[3]孙秀雁.浅谈如何做一名受家长尊敬的班主任教师[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