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道桥专业人才培养及创新教育对策
【摘要】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教育,在高职类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尤为重要。文章从高职类院校开展创新教育的现状出发,以道桥专业人才培养为例,在创新意识养成、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技能训练、创新成果孵化等方面给出较为合理的对策,给同类开设道桥专业的高职类院校开展创新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道桥人才;创新教育;创新技能;对策
1引言
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1-2],创新教育在本科院校的实践研究较多,而高职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与时俱进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开展创新教育将极大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深化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主要路径,是新形势下创建卓越院校的重要评价指标。因此,创新教育备受各类高职院校的关注与重视,开展多维度创新教育[3],通过顶层设计,并细化分解到各专业建设中,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的探索与实践。
2顼状分析
2.1创新教育现状分析
当前,国内高职类的创新教育实践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研究都集中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经验[4],缺少对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系统全面的顶层设计和深层次理论创新及实施论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创新教育存在着较多思想误区和实践误区。2.1.1认识误区将高职生等同中职生,认为学生不能创新,把动手能力的培养作为高职教育的唯一目标,对创新精神在内的综合素质培养缺乏重视;而高职培养目标主要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素质包括职业道德和创新创业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忽视技术技能创新潜能的开发。2.1.2概念误区将创新教育等同于创造教育,认为学生不会创新,认为创新教育是培养发明家的精英教育;而创新有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多个层次,每个层次创新的难度是不一样的。高职院校的开展创新教育,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基础,创新技能的训练是重点,创新素养的形成是目的,发明创造是高职创新教育的一个目标并不是唯一目标。2.1.3方法误区创新口号大于创新实践,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能处处体现创新教育理念,但真正实践的却很少。即使部分实施了创新教育的高职院校,也往往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没有深入到创新教育的实质,缺乏行之有效的适合高职学生的创新教育的策略及有效的实施路径。2.1.4实践误区创新教育实践中只是在某些教学环节或某些实训课程上加一些创新教育的补丁,这种碎片式的创新教育由于缺乏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因此也很难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从根本上也无法提升高职类学生的创新素质。
2.2道桥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教育现状
目前,开设高职类道桥专业的院校在全国共250余所,主要包含交通系统与非交通系统下的道桥专业,专业建设主要由路桥行业指导委员会牵头指导。交通类高职院校,其道桥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各类实训与实验条件完备,为学生开展各项创新教育活动奠定良好基础,主要集中在各自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进行创新教育研究[5-6],如辽宁交专提出适应性清单化教学及“工期定学期”等教学理念;湖南交职院实行教学内容理实交替,教学场地校企交替,教学时间季节交替紧密协作型,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浙江交职院将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行“四段培养,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取得了一琮的成效。同时也围绕公路建设领域,依托路桥行业指导委员会平台,开展路桥类技能大赛,一定程度提升本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取得了一些创新教育的经验。非交通类高职院校,一方面,建筑类院校中开设道桥专业,借助原有建筑大类所建的实训条件及师资,重点关注城乡建设系统内道桥方面的专业建设,展开以市政施工员、造价员为主要工作岗位的创新型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另一方面,非系统内的高职院校占比为60%,其专业定位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即将交通类与建设类二大系统相结合,同时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重点服务于地方的路桥与市政施工企业。在现有的实训条件和师资基础上,有效开展创新教育,实现道桥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特色,并能与系统内的交通类强校形成错位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重点讨论非交通与非建设系统内的高职院校在道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教育的对策,为同类院校的路桥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3应对策略
以道桥专业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离校,在校期间培养全过程为周期,连续开展创新教育,促使学生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技能、创新成果四个阶段得到提高,最终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3.1合理营造校园环境,创新意识养成
通过改善现有的校园文化环境,在校内可以适当增建路桥工程技术创新体验区,让学生在体验实践过程中,熟悉并了解专业,进而对专业学习产生兴趣;有计划地开展道桥专业方向科技讲座和知识竞赛,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学校开设专业方向的科技社团(例如测绘社团,道桥模型工坊,中小企业技术服务社团等),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通过有效改善和营造校园的各类文化环境,使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效养成。
3.2优化教学课程体系,创新精神培养
基于社会生活过程导向开发公共课程体系和基于路桥工程施工过程导向开发专业课程体系,同时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课程体系中,构建出合理的道桥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不断培养创新精神。3.2.1课程体系的构建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按照“基于社会生活过程”,围绕学生未来积极参与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将典型社会生活情境(问题、情景、事件、活动、矛盾)转化为学习情境,设计出思想品德类、生活通识类、身心健康类、创新创业类、公共艺术类等构成的系统化公共课程,通过必修课与选修课两种修读方式交叉实施。基于路桥项目实际建造过程,从项目部建立、工程测量、工程材料与检测、施工技术。工程资料管理、质量验收、竣工与结算等主要工作展开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确定以测量与工程制图与识图为基础技能;以施工技术为核心技能;以工程造价和试验检测评定为拓展技能,同时将技能反复训练与创新。主要专业课教学紧紧围绕工程测量、路基路面工程施工、桥涵工程施工、路桥工程计量与计价、路桥工程检测等6门课程为核心课程展开。3.2.2谭程体系的动态优化与调整课程体系中融入创新创业课程的元素,结合学生的学情在实践中不断的调整与优化,同时也积极响应国家层面创新创业的宏观政策,定期与预期目标作对比分析,找出问题,并及时纠偏,将改进要点在下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给予修正。一方面:创新创业课程及项目的开设对道桥类专业人才的创新精神培养目标达成度分析,另一方面;核心课程及与之关联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典型工作任务是否切中企业当前所需的岗位与核心能力要求,通过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和合作企业问卷调查等途径,进行不断修正课程体系。
3.3实施专业课程教学,创新技能训练
实施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反复训练测量、CAD绘图、识图的基本技能,全员掌握施工技术的岗位技能,分类分层掌握检测、造价的拓展技能,最终实现技能集成与创新。3.3.1反复训练强化基本技能鉴于路桥工程的五大员工作属性及从业门槛,其工程测量及工程图的识图与绘图技能是最为基础的技能。测量技能重点围绕施工放样和地形图数字化测绘技能展开,取消原有的经纬仪角度测量,重点强化水准仪、全站仪、GPS等高精度仪器测绘技能的训练;工程制图与绘图技能则则以CAD绘图为基础,拓展1~2款专业软件操作技能,同时引入BIM等先进成图绘图技术,进一步拓展学生识图与绘图的学习方式。由原来的课堂教学、实训教学沿伸至校内外协会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计划、横向科技项目服务等途径来夯实基础技能的训练。3.3.2全员掌握施工技术核心技能鉴于笔者院校的路桥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及办学层次,重点以施工员为主要岗位的人才培养目标,即掌握路桥类施工技术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核心技能主要包括路桥工程图纸会审,工程量复核、原材料检测与配合比设计,路基路面与桥梁上部、下部结构施工工艺流程选定、主要施工方案的编制与交底、施工质量的检验与评定。教学过程中以路基路面工程施工、桥涵工程施工为主,力学与结构设计等课程为支撑,达到解决当前中小型路桥工程施工技术的水平,同时基于现有的施工技术,强化二轮递进顶岗实习,在实际工程项目中不断实践与创新。3.3.3分层分类掌握拓展技能为进一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结合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实际,专业课程教学中增加工程造价与工程检测技能的拓展,进而完善学生的拓展技能,从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不同模块的教学包。造价技能模块则重点从实际的路桥与市政工程招投标,竣工结算的角度展开,具备一定施工技术的知识背景下研究工程造价问题,即培养具有工程造价技能的施工员;工程检测模块则采用现行的公路水运试验检测人员所要求的技能要求展开教学包设计,训练学生路桥类现场试验检测的实战技能,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和横向课题为支撑,同时引入智能检测创新技能的训练,即培养具有工程质检技能的施工员。
3.4实施创新活动,孵化创新成果
从专业建设的角度出发,对接国内外的路桥类各类专业竞赛,如测绘类、制图与识图类、先进成图类、试验检测类、工程造价类。创新创业类、结构模型制作类等,通过建立校内专业协会,教师工作室,校内导师制、学校创新创业园等,适度开展校内外各类创新比赛和科技活动,孵化各类创新成果。
4结语
作为非交通类高职院校,道桥类人才培养的成效与特色在于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从学生入学至离校入职持续开展创新教育,最终实现创新意识养成、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技能训练、创新成果孵化。实现与区域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为卓越院校的创建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孟繁华.高职院校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6)191-192.
[2]冯林.构筑创新教育平台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J].化工高等教育,2011(2)5-10.
[3]邢娣凤.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86-88.
[4]丁锴.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1.
[5]蹇勇.高职院校开展创新教育的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2013(8)7-9.
[6]赵文蕾.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多维度创新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