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于新常态背景下,表现出诸多新的特点和趋势,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树立“新常态”观,创新教育模式,丰富教育路径,坚持德育为先、以人为本、注重创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关键词】新常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挑战与应对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处于新常态,表现出诸多新的特点和趋势。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树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常态”观,创新教育模式,丰富教育路径,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1.新常态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1.1环境的挑战
高校历来是各种思潮和理论的汇集之地,多元思想文化交流碰撞,社会思潮多样多变,意识形态斗争日趋激烈,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直接冲击。如何进行信息的选择甄别,如何正确认识意识形态的差异,需要当代大学生具有更高的敏锐性和鉴别力。
1.2人的挑战
当代大学生注重学习、思想开阔,主流健康、积极向上,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群体特征。一是大学阶段是构建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受到错误引导容易冲动。二是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如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个人主义、追求实用主义、强烈的公平意识等。三是部分大学生个性张扬、盲目自信,面对困难压力的时候承受能力差,容易产生焦躁甚至抑郁的问题。四是深处新和变革的重要历史时期,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压力增大,择业就业更加多元,部分同学无所适从,给高校的服务和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五是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西方国家自我美化的所谓“普世文化”、“普世价值”,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政治态度,部分大学生盲目崇拜西方意识形态,出现了信仰危机、信仰迷茫、理想信念缺失等问题。
2.新常态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索
2.1德育为先,筑牢思想阵地
立德树人,以德为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国家和社会的德,是一种大德。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着力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2.2以人为本,构建协同机制
习总书记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2.2.1育人主体全员性教书育人需要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思政理论课、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和辅导员密切配合,教学、管理和服务过程相互融合渗透,营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程育人环境。要创新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正确处理专业课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实现教学目标和德育目标的深度融合,共同发力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2.2.2育人环境全方位性思政教育既要重视课堂学习也要注重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充分发挥课堂育人的主阵地作用,挖掘各学科德育教育资源和功能,思政课领舞,各学科配合;拓宽育人途径,发挥第二课堂的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功能,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强能力、受教育、长才干;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强化阵地平台建设,丰富网络教育活动,推进网络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2.3注重创新,融入时代因素习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方法论和工作思路上的指导。
3.结束语
适应新常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树立德育为先的明确理念,以人为本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同时加大教育方式的创新力度,构建新常态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侍旭.高校思政教育也应有“供给侧改革”思维[N].光明日报,2016-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