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杂志首页 >> 精品导读 >> 正文

网络流行语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8年2月26日 浏览:51次

【摘要】隐喻作为语言的一种认知手段,普遍存在于人类的言语交际中,现今更蕴藏于网络流行语中。作为时下流行的语言,网络流行语分为不同的类型。我们从语用角度分析近几年的字母、数字类、符号类等网络流行语中隐喻的应用,引申出网络隐喻在同样热门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隐喻;语用功能;对外汉语教学

如今,随着网络交流的普及,很多蕴含隐喻的网络流行语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引起了语言学家们的广泛关注。一些学者也开拓性的联系到现在不断发展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虽然还处于有待商榷的状态,但却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一、隐喻与网络流行语

劲松、麒可、周洪波、于根元等人是中国最早研究网络语言的专家,他们将网络语言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网络语言指“互联网”、“键盘”等所有与网络有关的词语;狭义的网络语言指“然并卵”、“有钱,任性”、“^_^”(高兴)等这些网民在网络交流中创造和使用的词语及符号。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属于后者,但重点突出在“流行”上,所以又与一般的网络语言不同。至于隐喻,我们今天主要采取的是LakoffJohnson的观点:隐喻的本质是“运用始源域来感知体验目标域”,其中目标域指的是抽象的事物,始源域代表的是具体的事物。隐喻的过程是映射,通过映射,人们能够在本来熟悉的、具体的事物与陌生的、不易感知的事物之间建立一种关联,以此来达到认知的目的。我们以近几年的字母、数字类、符号类网络流行语为例,研究网络流行语中的隐喻。

(一)字母、数字类网络流行语的语音隐喻。网络流行语中的语音隐喻在网络交流中很常见,它的表现形式是谐音,即声音的相似。语音隐喻就是根据声音的相似进行联想,将熟悉的读音映射到陌生的读音上。字母、数字类网络流行语大多是利用隐喻认知中的声音相似。比如godie”(狗带)就是网友根据黄子韬的读音利用谐音的相似性创造出来的;“笑cry”是网友在网络交流的过程中,为了输入省时,表达有个性而根据谐音创造出来的;666(溜),521(我爱你)等也是如此。

(二)符号类网络流行语的实体隐喻。符号类网络流行语最先产生于网络游戏中,是网友针对网络游戏中无法正常面对面交流,甚至无法视频,看不到对方表情的情况,自行创造的表达感情的符号。这类表情符号具有直观性,网民们可以通过这些简单符号联想到人们的基本表情,从而进行更直观的交流。如符号^_^”表达高兴,“TT”表示伤心。实体隐喻是一种重要的隐喻,指将抽象、无形的概念当作具体、有形的实体。以“^_^”和“TT”两个符号类网络流行语为例,“^_^”中“^^”像两只笑意弯弯的眼睛;“TT”中两个“—”表示眼睛,两个“I”像眼泪流下来的状态。看上去毫无意义的符号,经过隐喻的加工,都有了独特的意义。

(三)隐喻思维型网络流行语。20世纪80年代开始,认知语言学指出语言应该受人们所处的认知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不能恣意发展。面对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时人们不会自发地随意的创造新词,而是会参照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进行思维,最终完成表达。这种需要进行二次思维才能完成表达的网络流行语就是隐喻思维型网络流行语。“吃土”是这类流行语中的典型代表。它的表层意义是“吃泥土”,简单直白;当进行思维加工后,我们可以得出它的深层意义:穷得只能吃土。这个词最早开始与贫穷相联系,是出自漫画;之后被Cosplay爱好者所引用;最后在2015年的双十一,广大网友开始用它来戏谑自己由于买了太多东西,穷到只能吃土的地步。由于原因是购物,所以经过人们的进一步思维加工,引申为对网络购物的一种疯狂程度。

二、网络流行语中隐喻的语用功能

(一)网络隐喻是一种语用现象。我们从语用学的角度研究隐喻是基于这样的假设:即日常话语中的隐喻内容无法直接从语义中获得;隐喻是理解语言使用者的语用前提条件;只有结合语境能更好的理解隐喻。比如在网络交流中,说话人很郁闷(指具体语境),讲了一句“我要狗带”,听话人如果没有结合具体的语境,错误的将“狗带(godie)”理解成“狗的带子”,那么谈话就无法正常进行,甚至产生相反的效果。由此可见,我们利用隐喻,并结合语境能够使表达委婉含蓄。实际上,任何一种语言的产生都是为了交际,隐喻的使用是语言使用中的一种,因此我们可以将网络隐喻的使用归结成一种语用现象。

(二)网络隐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现如今,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一些第二语言学习者想要更好地学习汉语,往往会看中国的影视综艺,甚至有些直接来到中国,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带有隐喻的网络流行语。笔者在与多个留学生交流和进行辅导的过程中,发现他们都对网络隐喻十分感兴趣,几个中级留学生甚至可以说上好几个网络流行语。其中666”、“香菇(想哭)、蓝瘦(难受)”这样利用谐音隐喻的网络流行语掌握程度更高。在发现留学生对这些幽默、简短的网络流行语感兴趣后,笔者在一次与高级留学生一对一的辅导过程中,通过讲解“香菇,蓝瘦”这个网络流行语,给他讲明白了中国利用谐音的隐喻,同时向他简单介绍了中国的七大方言区,让他对中国文化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语言,最根本的目的是交际。很多带有隐喻的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日常用语,因此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学习,能让他们更好地进行交际,融入中国的生活。由此会出现一个良性循环:首先因为有趣而学习网络隐喻,然后发现对交际有用,所以进一步学习,这就使学习者对学习汉语有更浓厚的兴趣。网络流行语是中国时事、文化、大众传媒的缩影,学习它有助于学习者了解中国文化。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适当引用、讲解一些带隐喻的网络流行语,以此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任何一种语言都有隐喻,网络流行语也不例外。从语用角度看,隐喻解释了网络流行语中的一些现象,网络流行语因隐喻的运用而更加流行。在对外汉语课堂中利用网络隐喻进行教学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劲松,麒可.网络语言是什么语言[J].语文建设,2000(1).

[2]周洪波.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