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杂志首页 >> 精品导读 >> 正文

医学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发表时间:2018年3月2日 浏览:57次

【摘要】在高等医学教育领域,现代理念已深入人心。在其引领下,医学教育课程、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方法发生了明显的变革,为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武汉大学;本科;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培养医学本科人才的现代理念正逐步得到人们的了解与认可,医学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也进一步清晰可见。在此引领下,医学教育迎来了长足的发展与巨大变革。

一、现代高等教育的特定任务培养

“完全的人”,只有通过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达到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的融合,直至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才能培养、铸造而成。以结果为导向的现代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活动,致力于培养具备岗位胜任能力的高级医学专门人才,要求医学毕业生胜任未来工作必须应具备相关的知识、素质、技能和品质,高度契合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融合的教育理念,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无疑,具备未来岗位胜任能力的医学人才,从其知识、素质、能力结构来看,属于医学复合型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素质、能力结构一般呈现如下状态:基础知识储备+专业素养、技能+人文素养,基础知识储备的作用在于打基础、激发潜能,传统医学人才培养活动相对软弱无力;专业素养、技能是医学人才能够求真的体现,传统医学教育纵向整合不足;人文素养是使医学人才向善的催化剂,传统医学人才培养活动相对缺失。高校医学人才培养的主要改革活动,就是使“软弱无力”变成“铁骨铮铮”,医学素养、技能再提高,相对缺失的尽可能补回来。这在高校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业已成为共识,并付诸实践。高校培养复合型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可以通过制订切实有效的医学人才培养方案,或者选择适合自身条件和要求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或者强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以及完善医学人才培养机制等主要途径,也可以采取通识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相结合,跨学科培养人才、个性化培养人才和培养人才的国际化等实现方式。贵在坚持,切忌浮躁,最终实现医学人才培养的既定目标。

二、传统临床医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纵向整合

传统临床医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纵向整合逐渐成为高校医学人才培养活动改革创新的重大举措之一。长期以来,与大多数学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一样,我国高校临床医学的课程设置深受学科中心课程论的影响,课程的开设以科目为本,依照学科、科目的内容、分类设置课程。而以经验主义为本的课程论认为,课程的设置应以生活经验为本,课程要面向社会、向自然开放。临床医学是研究人体生命存在、发生、发展、消亡的科学,人体各器官自成系统,共同作用使活生生的生命得以存在和延续,这是自然的造化、生命的本体意义。因此,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活动师法自然、回归生命本义实属必然,其课程设置以人体存在、生命活动为本亦不足为怪。一些高校以系统—器官为中心,将临床医学课程纵向整合为生命科学课程(包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医学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基础医学课程(包含基础医学概论、7大器官系统基础)和临床医学课程(包含临床医学概论、7大器官各系统)。重庆医科大学开办卓越医师教育试点班,将临床医学课程纵向整合为基础医学导论、7大器官系统课程和多系统构成的贯通课程(包含临床医学导论及11大系统构成的系统器官课程)3大模块。可见,纵向整合的临床医学课程体系虽然通常也分为3大块,但与传统临床医学设置的基础课程、医学专业基础课程和医学专业课程相比,明显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三、优化临床护理学课程体系

长期以来,与大多数学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一样,我国高校临床护理学科的课程设置也深受学科中心课程论的影响,依照学科、科目的内容、分类设置课程,即将临床护理学分设为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和儿科护理学等课程。如何走出传统方式科学设置临床护理学课程,是摆在高校面前的又一重大改革课题。有的高校参照现今国际上常用的课程设置方式,根据人的生命周期,将临床护理学设置为成人护理学、儿童期护理学、分娩期个体及家庭护理学、老年人及其家庭护理学等课程,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活动的改革成效非常明显。中国协和医学院依据人的功能和基本需要,将临床护理学设置为人与社会、生殖的需要、氧合的需要、营养与排泄的需要、活动与休息的需要、认知与感觉的需要等课程,在护理本科课程体系的探索上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上海交通大学把PBL教学法作为常规的教学方法,在临床课程教学中广泛采用。中山大学的儿科教学,引进国际上流行的思维导图教学法,利用图文并重的技巧,将儿科教学中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于相关层级图表表现出来,绘制各个章节的思维导图,使其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从而增强学生的记忆大脑功能。不但教学效果明显,并且解决了儿科学长期以来无典型案例可用的难题。第三军医大学把医学科研框架引入医学机能实验教学,尝试自主创新实验教学法,让学生自主查阅实验资料、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审核其实验的可行性、科学性、创新性,学生自主完成实验,最后将实验结果整理成文发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既完成了实验教学的任务,又对学生进行了基本的科研训练。

【参考文献】

[1]张国忠,程志毅.大学教育中人文与科学的融合:体系层面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200211:28-30

[2]黄钢等.创新型医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9:1274-1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