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杂志首页 >> 精品导读 >> 正文

就业指导对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18年3月6日 浏览:53次

【摘要】使用《SCL90》《SAS》及自编《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问卷,对吉林市高校30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选取其中两个班作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对实验组被试进行就业指导课程(职业生涯指导理论、职业生涯指导实践和团体心理咨询)的干预。结果显示:(1)实验组、对照组SCL90SAS和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前测结果不存在显著差异。(2)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干预,有效改善了实验组大学生的就业应对方式,缓解了实验组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程;就业压力;就业应对方式

就业应对方式是个体面对就业情境时所采取的应对方式。即个体在面对就业压力时所出现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状态,或者是个体在面对就业压力时调整自身行为的策略和手段。国内外研究表明,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和就业压力存在密切关系,大学生采取积极的就业应对方式,产生的就业压力较小,相反,就业压力较大[1],甚至出现“抑郁”“焦虑”等症状。所以,具有积极、健康的应对方式对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针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应对方式的干预研究较少,多集中在医学心理护理和临床心理咨询等领域,对处于疾病、手术等医学问题,面对灾害、事故等创伤问题,离婚、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进行应对方式的干预和训练,且多为治疗性目标。[2]研究表明,通过对应对方式的干预和训练,可以有效改善上述人群的心理症状或心理状态。说明通过干预和训练可以提升和改善应对方式。我国关于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的干预研究较少,以预防性为目标进行研究的更少。[3]因此,以预防性为目标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应对方式的干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迫切性。就业指导课程群是针对某一群体以班级形式进行的一系列课程,主要包括职业生涯指导理论、职业生涯指导实践和团体心理咨询三门课程。课程从认知、情绪和行为三个方面进行干预和训练,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促使大学生提升认识、观察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及改善不良的行为方式。职业生涯指导理论、职业生涯指导实践和团体心理咨询课程是某些高校为了适应就业困难的情境,设置的新的课程。实践表明,这三门课程对于改善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效果较明显,可以有效改善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降低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水平,起到预防性的效果。本研究将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的干预确定为预防性,探讨就业指导课程群对于改善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缓解就业压力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一、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

研究采用整群随机取样方式,选取北华大学大一至大四年级的8个班近30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进行前测,并根据前测结果,筛选结果较相近两个班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一个班为实验组40(20人,女20),另一个班为控制班36(16人,女20)

()研究工具

(1)SAS焦虑自评量表:共有20个项目,项目采用4级评定,主要统计指标为总分。其中项目59131719进行反向计分。此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2)SCL90症状自评量表:本量表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量表共九个维度,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项目均采用里克特等级评定。此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指标。(3)自编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问卷:问卷共有三个维度:认知调节、情绪调节和行为努力的策略和方法。由23个项目构成。其中认知调节维度包括8个项目,情绪调节维度包括8个项目,行为努力的策略和方法维度包括7个项目。项目采用5级评定。问卷的分半信度和重测信度分别为0.7020.810。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指标。

()施测过程

(1)前测。研究采用整群随机取样方式,选取北华大学大一至大四年级的8个班近30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进行前测,选取心理学专业两名研究生作为主试,主试宣读指导语,要求学生按照指导语对两套问卷作答。测试时间为30分钟。并根据前测结果,筛选结果较相近两个班作为研究对象。(2)干预实施。对实验班大学生开设职业生涯指导理论、职业生涯指导实践和团体心理咨询三门课程,每门课程36学时。控制班不开设上述三门课程。(3)后测。采用自编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问卷对实验班和控制班进行后测,检测干预和训练效果并进行分析讨论。()数据管理与分析依据测谎题删除无效问卷后,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和统计处理。

二、研究结果

()实验组、对照组SCL90SAS和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前测结果

通过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前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SCL90前后测结果不存在显著差异(F=0.995P=0.508)SAS前后测结果不存在显著差异(F=0.633P=0.836)。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前后测结果不存在显著差异(F=1.281P=0.335)

()干预对于实验组

SCL90SAS和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的有效性通过对实验组干预的前、后测数据进行T检验,发现SCL90前后测结果存在显著差异(T=17.730P0.000)SAS前后测结果存在显著差异(T=3.557P0.001)。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前后测结果存在显著差异(T=5.826P0.000)。表明干预对于两组大学生的就业应对方式及就业压力水平有效。通过对实验组干预的前、后测平均数进行统计,发现SCL90前后测平均数得分分别为M=113.47M=25.79;SAS前后测平均数得分分别为M=44.46M=37.70;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前后测平均数得分分别为M=65.18M=78.63

三、分析与讨论

()实验组、控制组前测结果分析

通过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被试进行SCL90SAS和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的测查,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被试和控制组被试前测结果不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因为两个班级来自同一专业,且男女比例适中,相同的专业背景、课程、作息习惯、娱乐活动,使得两组被试的外界环境影响较相似,实验组和控制组被试的就业应对方式和就业压力水平基本一致。

()就业指导课程对于实验组

SCL90SAS和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的有效性分析通过对实验组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课程干预,实验组被试SCL90SAS和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前、后测结果均存在显著差异。且通过对实验组SCL90SAS和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的前、后测平均数进行分析发现,就业指导课程可以有效改善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宇红.大学生就业压力及其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

2]刘春燕.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改善大学生应对方式及其相关因素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4):7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