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如何融入学前教育
摘要:在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融入本土美术资源、传承民族民间美术形式,可以切实推动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校园传承、提高学前教育从业人员的美育素养、有效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进程。将广西所特有的民族民间美术资源融入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据此更新课程体系,加强实训教学,构建新型教学模式,设计评价机制,可以实现学生艺术技能和职业技能的双重提升,同时还有利于促进广西民族民间美术的保护、继承和创新发展。
关键词:民族民间美术;学前教育;教学改革
民族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不同美术形式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所在地区的地域特征,厚重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展现出来,表达了各具特色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氛围。广西民族民间美术的丰硕成果为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提供了一个改革的契机,将民族民间美术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对于加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开发创新思维、提升综合素质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广西民族民间美术及其在课程教学改革中的缺失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对于学生的艺术修养有着较高的要求。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民族民间美术的元素,可以使大学生真切感触到身边的美术艺术的魅力,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艺术的理解,坚定弘扬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决心和信心。1.广西拥有形式多样的民族民间美术资源美术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化形式之一,兼具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对历代的社会活动和人民生活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广西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省区,这里居住着16个不同的民族。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人民在劳动的过程中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美术,承载了各民族世代传承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独到的审美观,构成了如大地一样广博而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广西的美术表现形式不仅仅表现为绘画,它有着更为广泛的内涵,其中很多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绘画类的玉林羽毛画、点米成画、三皮画等;雕塑类的坭兴陶、合浦角雕、防城彩石雕刻技艺等;工艺类的壮族织锦、靖西壮族堆绣、兴安瑶族刺绣、灵山傩面具、靖西壮族民间剪纸、柳江壮族竹编等;建筑类的苗族吊脚楼、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等。这些民族民间美术,构成了广西所独有的全领域美术体系。2.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对广西民族民间美术缺乏关注目前高职高专的学前教育专业普遍存在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模式陈旧等问题,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已经较为广泛,许多研究者从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内容的扩充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形成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但是,纵观已有的研究发现,将民族民间美术融入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证研究还比较欠缺。艺术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师范生不可或缺的职业素养,也是培养高职高专学生民族精神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习近平同志在谈文艺创作的时候曾提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形象地说明了艺术源于生活的特性。有学者就曾提出:“丰富的美术资源可以为高校的美术教育提供大量素材,浓郁的乡土情怀有助于美术教育更具生活性和民族性。”[1]因此,将广西民族民间美术融入学前教育的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并且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二、广西民族民间美术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价值
民族民间美术兼具艺术价值和民族价值,是高校艺术教育立身的沃土,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入民族民间美术,有着多重的价值。1.丰富了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高职高专院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基地,不仅担负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责任,同样是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是青年学生建立文化自信的前沿阵地。《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4〕1号)中重点提出,各级各类学校应着重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本土艺术课程。广西的民族民间美术资源的艺术精髓可以为美术课程提供丰富的教学材料,是丰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内容、促进高职学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坚实基础。将广西民族民间美术资源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让民族文化的传承与高等教育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可以使幼儿师范生感触到身边的艺术魅力,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艺术的理解,坚定弘扬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决心和信心,弘扬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是对民族和历史的尊重。2.拓宽了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途径广西是个多民族的地区,每一个民族都拥有其独一无二的本土文化,民族民间美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各民族劳动人民在生活中感悟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美术形式和硕果累累的艺术成就。根据不同的民族民间美术形式进行专业课程教学的创新构建,通过教育的本土化教学实践,将广西特色文化融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可以有效地拓宽课程的教育途径。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中所蕴涵的民族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对于提高课程的人文内涵、推动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将起到实质性的作用。3.培养了全面发展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提出,要将艺术技能与职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为学生融入社会、创业就业和健康快乐生活奠定基础。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讲,掌握民族民间美术形式具有双重意义,既是艺术技能,也是一项重要的职业技能。幼儿师范生具备了良好的艺术修养以及艺术创作能力,成为兼具高素质和高技能的教育人才,将有效促进学生就业及其将从事的学前教育工作。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不仅是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传授,更是学生对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深入体验式学习,能够引领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及民族认同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将在高职高专培养出一批全面发展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作为高素质的民族技艺传承人,将更好地体现新时期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精神,对于促进广西民族民间美术文化的开放式发展、全球化传播有着重要的意义。4.推动了幼儿师范生的专业化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大力振兴教师教育,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幼儿园教师队伍。这就需要全面提高学前教育师范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水平。幼儿师范生对于丰富的广西民族民间美术形式的掌握,将有效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教学水平,并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体现出重要的力量。近年来,本土化成为学前教育多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学前教育“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在学前教育中借助丰富的民族民间美术形式,向幼儿传授民族文化和生活技能,让幼儿体会家乡的美好,学习运用美术的方式去表现美、创造美,引导幼儿向着精神文明迈出至关重要的一步。本土化的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因而更能够激发幼儿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增强幼儿社会知识架构,启迪幼儿理解和热爱家乡的情感,从小培养幼儿的民族精神,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本土化让幼儿园的活动形式更加丰富、知识传授更加生动,让学前教育通过本土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三、广西民族民间美术有效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
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美术教育也要强化实践和应用的环节,并与专业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依托广西民族民间美术资源的优势,拓展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美术教学内容和教学途径,有以下几点具体的措施。1.将民族民间美术资源导入专业课程体系学校充分利用广西民族民间美术资源,根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指导思想,深入挖掘广西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汲取民族民间美术的艺术精髓,特别要关注具有重要传承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将这些广西特有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导入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教育中,补充完善专业课程体系。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资源的时候,应考虑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要同步关注高校学生本身的艺术修养的提升和职业发展的需要。然后进行资源的筛选与整合、采集民间素材筛选出一些体现本土文化特征的美术形式,提炼艺术特征,并将其转化为教学素材,以不同美术领域的美术形式构成具有丰富内涵的立体化的广西美术特色课程。在进行专业课程教育的同时,涵养学生的民族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广西民族民间美术课程设置框架如图:2.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可能,互联网强大的数据库为美术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并拓展了教学的途径。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将教学过程从传统课堂延伸到课外,是学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平台获取课程知识。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实现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的优势互补和深度融合,对于提升学习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1)线上教学。基于校园网建设美术课程交流平台,通过微课导入教学内容。教师选择图片、实物、访谈视频、现场制作视频等素材,将知识要点和对艺术的感悟制作成微课,将微课上传至课程平台,通过鲜活生动的展示传递美术的形式及其内涵。学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进行课程的预习,基于自己的兴趣点展开自主学习和深入探索。同时鼓励师生互动交流,创作自己的微课,阐述个人对民族民间美术作品的理解,交流和分享美术作品的创作技巧。通过种种措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与创作需求,也为致力于民族民间美术领域发展的学生开通专业交流渠道。(2)线下教学。在线下的传统课堂教学中,主要进行体验式教学和专业化的探讨。教师可以将收集到的美术作品例如可以将壮锦、苗绣、角雕等艺术作品带到课堂上来,引导学生进行作品欣赏,通过近距离观察实物来体会美术作品的感染力,加深对艺术的感悟;还可以选择便于操作的美术形式,比如靖西壮族民间剪纸、玉林羽毛画等,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现场创作,通过实践全面了解并深入体验民族民间美术的制作技艺,深刻体会美术作品所传递的艺术之美、文化之美、民族之美,逐步提升艺术修养和人文修养。3.推进实践活动的课程化管理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兼具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美术课程的教学也必须注重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和职业技能要求,科学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强化动手实践的过程,进一步推进实践活动课程化,让学生扎实掌握课程知识并能够进行实践创作,并应用到学前教育的教学中去。实践是感知艺术的重要手段,美术课程的教学依托广西丰富的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优势,可以围绕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因地制宜拓展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形成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相适应的立体化民族文化氛围。首先,课堂教学以学生学习实践和现场创作为主线。引导学生分组或者独立创作美术作品,基于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讨论并设计幼儿教学方案,积极进行展示和评比。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职业发展中,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开拓思维、积极进行创新创作,促进民族美术的持续发展和学前教育的本土化改革。同时,将课堂教学、实地参观、讨论学习的过程记录下来,通过艺术加工形成微课,能够更加真实地传递艺术的魅力和创作的经验,增强学生观看微课和学习知识的兴趣。其次,组织实地参观和实践活动,定期组织专题讲座。与相关单位稳定合作,定期组织学生到博物馆、美术馆、艺术工作室、工艺品生产企业等地参观访问,让学生能够真正深入到美术作品创作的第一线,感受民族技艺的奇思妙想。同时,针对学生美术学习所涉及的专业领域,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民间技艺传承人进行访谈或者开展专业讲座,更好地满足学生深入探索的期望。比如解读传统剪纸图案背后的文化内涵、探讨坭兴陶产地特殊的地质因素等。最后,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宣传栏、校园环境、艺术节活动、艺术作品义卖慈善活动等学校各级宣传平台,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美术作品展示、美术课程微课开发、作品创作经验分享等方式参与校园文化环境的共建,通过大量的实践不断增强学生的艺术技能和职业技能。通过优秀美术作品的影响力,让整个校园成为广西本土民族文化的展示平台,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树立民族精神、建立文化自信。4.建设民族民间美术实训基地《教育部关于做好2017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高校人才培养应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求各地各高校要动态调整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实习实训,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为了更好地弘扬广西的民族文化,学校可以与工艺美术品工厂、民间技艺传承人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建民族民间美术实训基地,通过产学研互动,广泛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建立学校和相关资源方的长效合作机制,形成以学校、企业共同教育的艺术技能和职业技能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的培养过程能够真正融合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教育优势,为美术教学提供稳定的实训基础。民族民间美术实训基地为不同的美术形式开始专门的“工作坊”,按照企业模式运作,对参加实训的学生,实行公平的薪酬制度,让学生在企业化的氛围里开展学习和工作,学生创作的作品以市场价格出售,以提高学生学习记忆和创新创作的积极性。同时由企业选派专业技术人员或者民间技艺传承人作为实训导师,在实践中传授传统技艺,指导学生的作品创作,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实现学生知识水平和实操水平的同步发展。学生在实训的过程中,可以更加深刻地领会到艺术创作的艰辛,以及每一种美术形式独特的文化背景。比如壮锦的生产是全手工的,一个成熟的女工每天只能织成一尺;壮锦拥有50多种图案,代表着不同的含义,产品的设计还要懂得作为装饰性的工艺品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图案,用做服饰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配色方案。通过“工作坊”的企业式实训活动,让学生全面参与各种美术形式的学习和实践,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美术作品创作能力和艺术创新思维,不仅能够为学前教育领域培养出具有高超艺术技能的人才,还能够通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的学习和教学传播为广西民族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形成广泛的群众基础。5.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在艺术技能和职业技能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机制。根据创新教学模式“理论结合实际、双导师制”的特点,可以建立“书面测试、教师评价、导师评价”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评价体系,既关注知识学习的效果,又注重实践的成果,将知识掌握能力、创新创作能力、作品的艺术水平和销售成绩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学生全面能力水平的综合评价报告。通过评价报告可以了解学生的专业优势领域,比如课件开发能力较强、文化素养较高、绘画功底深厚等特长,或者在某一美术领域有创新成果,从而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的职业方向,全面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四、结语
将广西民族民间美术融入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去,从而丰富艺术教育的形式,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弘扬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美术课程的开发与推广对于促进广西民族文化的传承传播与创新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中加强广西民族民间美术教育,不仅可以加大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力量,还会将文化传承的精神传播到下一代的幼儿,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培养新一代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刘治菊,朱孟武.民族民间美术资源在民族地区美术教育中的运用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1):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