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杂志首页 >> 精品导读 >> 正文

高职航海类大学生就业调查分析

发表时间:2018年10月15日 浏览:56次

摘要:本文通过统计高职院校航海类大学生的就业去向,得出目前就业对口率持续下降,人才流失严重。进而剖析了人才流失的原因。最后从优化生源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校企合作、提升海员的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等方面提出了提升就业对口率的策略。

 

关键词:航海类毕业生;高职院校;人才流失;就业

 

引言

 

“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要求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标志着我国正逐渐由航运大国向航运强国转变,而高素质的航运人才是实现航运强国的关键因素,但是近年来,在经济新常态下,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趋向多元化,导致就业对口率持续下降,对航运业发展造成很大影响。因此,提升高职院校航海类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航海类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

 

本文以某高职院校2017届航海技术专业毕业生为研究对象,以班级为单位跟踪调查并统计了三次就业情况,按照以下就业去向进行统计:上船就业、陆地就业、专转本、考公务员、参军入伍。某高职院校2017届航海技术专业毕业生共230人,2016年10月份举行双选会,2017年4月份毕业实习,至2018年4月份工作近一年。统计结果及分析如下:表1为2016年10月初次签约统计。结果表明,85%以上的学生愿意上船就业,陆地企业就业约占9%,专转本、考公务员、参军入伍的同学占6%。通过对陆地企业就业的这部分同学调查发现,部分同学不愿意从事航海职业,还有部分同学认为自己无法通过海船船员适任证书考试,直接放弃。表2为六个月后的就业统计。结果表明,选择上船实习的学生约占72%,陆地企业就业的约占24%,上船就业的学生流失了13%左右,经调查发现,这13%的学生经过两次海船船员适任证书考试补考之后,依然没有通过,失去信心,决定放弃上船就业,转向陆地寻找工作。表3为工作一年后的就业统计。结果表明:仍然在船服务的学生占比61%,陆地企业就业的比例提升至35%,经调查发现,这部分学生主要因为无法适应船上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强度,也看不到职务晋升的希望,决定放弃,转型到陆地上就业。

 

二、造成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

 

从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毕业生流失现象极为严重,造成人才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考证通过率较低航海类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它设置了从业人员的准入门槛,要求必须持有海船船员适任证书,自从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实施以来,对海员专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三副适任证书考试内容增加,考试难度加大,另外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素质也逐渐下降,造成目前航海类高职院校考证通过率普遍较低。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无法通过大证考试,主动放弃考试。参加考试的学生一次性通过率不足10%,经过两次补考后,通过率不足25%,部分同学考了2到3次之后,仍未通过,便放弃考证,转而从事其他行业。2.报考时对航海类专业缺乏系统的认识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对航海类专业缺乏系统的认识,尤其是内陆地区很多考生甚至没有听说过这个专业,主要是通过周边亲戚、朋友的介绍,认为该专业将来“收入高、好就业”。而对海员这一特殊职业及船上相对艰苦、枯燥的工作环境没有深刻的认识,等到进入大学学习,逐渐了解了航海类专业后,发现自己对航海类职业并不感兴趣,或者不适应船上的工作环境,最后放弃从事航海类职业,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导致航海类人才的流失。3.“生源危机”且“生源质量下滑”近年来,高考报名人数逐渐下降,而本科生的录取率持续上升,在双重压力下,造成目前高职院校招生困难,生源数量和生源质量都出现下滑趋势。而航海类职业又属于艰苦行业,更加不利于招生,招生和就业是一个连锁反应,招生质量直接影响就业质量。4.航海职业吸引力降低,就业呈现多元化由于船上特殊的工作环境,且船上的收入与陆地上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小,职务晋升也越来越慢,导致航海类职业吸引力降低,很多毕业生不愿意上船工作,而倾向于陆地上稳定、舒适的工作。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一些新兴产业的崛起,政府也出台了相关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和措施,增加了就业机会,拓宽了就业渠道[1]。航海类大学生不再局限于上船工作,就业呈现多元化,涉及到各个领域、各个行业。5.海员队伍结构失衡,职务晋升困难目前,我国拥有海员约165万人左右,总量居世界第一,海员队伍整体素质日益提高,但海员队伍结构严重失衡。究其原因,由于航运市场大环境持续低迷,导致海员劳动力供求市场出现大幅度波动,主要表现在海员劳务市场不再供不应求,操作级船员出现严重过剩的现象,晋升三副、三管轮职务时极为困难[2]。对于高职院校航海类毕业生,鉴于海员市场现状,很难吸引毕业生上船工作,很多取得三副适任证书的毕业生,在船上工作三到五年后,依然看不到晋升三副、三管轮的希望,便萌生转行去陆地工作的念头,造成人才流失。

 

三、提升高职院校航海类毕业生就业对口率的对策

 

以上多方面因素导致高职院校航海类毕业生的流失,面对当前航运新形势,提升就业对口率迫在眉睫,因此,从学校、企业、社会、政府等层面提出新的对策:1.优化生源结构,提高生源质量在目前高职院校严峻的招生形势下,如何优化生源结构,实现精准招生,是提升就业对口率的关键。第一,加强招生宣传力度,尤其是内陆贫困地区。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愿意从事航海类职业的越来越少,应缩减招生计划。而内陆中西部较为贫困地区的考生,吃苦耐劳,更愿意从事高收入的航海类职业,应增加招生名额,扩大宣传力度。第二,不盲目招生,在招生环节就表明航海类专业的内容、性质、未来职业特点、就业状况,使学生在入校之前便对航海类专业有系统的认识,实现“精准招生”。第三,动态调整招生策略,建立有效的招生反馈机制。对不同生源地的在校学生成长轨迹进行持续动态跟踪,包括平时学习成绩、考证通过率、上船就业率等,将统计分析结果作为下一年招生计划的参考,考证通过率和上船就业率较好的省份多投放招生计划[3]。第四,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吸引贫困地区的考生,例如减免学费,提供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等。2.创新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前高职院校航海类学生学习动力不强、考证通过率较低、实践能力和外语水平差,导致缺乏求职的信心,因此,学校应创新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一,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更多的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航海类专业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应适当延长航行实习教学环节,使学生对航海有最直观的认识(而非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和加深对航海的认识;第三,有效指导学生考证复习,指派高水平、有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高效、系统地复习,还应有相应的管理人员监督、管理学生的学习纪律,确保其认真复习,切实提高考证通过率,使更多的学生有资格从事航海类职业;第四,专业核心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模式,努力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升就业竞争力。3.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企业应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校企合作,不应单纯地停留在“订单式培养”的层面上,而应该参与到学生的培养中来,例如: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邀请公司资深船长、轮机长为学生上课;为学生提供船上最新的资料等。4.提升薪酬待遇航海类职业属艰苦行业,但是市场上普通船员和操作级船员的收入水平与陆地上的工作相差不大,要想吸引毕业生上船工作,应适当提升海员的薪酬待遇,例如:国家层面上出台减免海员个人所得税的政策,增加海员个人收入;在船服务一定年限后,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休假待派船的船员,用人单位除缴纳“五险一金”外,并支付一定的生活补贴。5.提升海员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认同感海员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也是社会的一个小众群体,工作强度大、生活枯燥乏味、伤病风险高,还面临着恶劣天气和海况、沉船、火灾、碰撞、海盗袭击等风险,这种艰苦和高风险职业,却没有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不被人们所推崇,海员没有职业优越感。国家、政府和社会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切实提高海员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认同感,使海员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才能吸引更多的航海学子从事航海职业。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大力弘扬航海文化,利用不同的媒介手段,宣传海员对国民贸易经济的贡献,树立航海标杆人物,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投身航海事业;第二,在中小学生中普及航海知识,培养他们对航海的兴趣,从小立志从事航海职业;第三,建立海员家庭保障机制,以促进海员家庭和谐,解除海员的后顾之忧;第四,保障海员的合法权益,不断改善海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提高工资收入,落实社会福利。

 

四、结束语

 

我国要想建设海洋强国,实现航运业的蓬勃发展,人才是不可或缺的,迫切需要建设一支专业素质高、结构层次合理的海员队伍。高职院校航海类毕业生作为未来高级船员的主力军,应投身到祖国的航海事业中去。因此,国家、社会、学校应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采用多种有效手段,提升高职院校航海类毕业生的就业对口率,为航运业输送更多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文静.航海类高职院校大学生择业心理调查分析及对策[J].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报,2017,38(2):57-60.

 

[2]段尊雷,周炜,印绍周.中国海员职业发展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17,34(1):9-14.

 

[3]董海亮,谭绍锋,黄娟.新形势下航海类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思考———以钦州学院为例[J].珠江水运,2017(16):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