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内涵及意蕴
【摘要】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旧唯物主义展开了毫不留情的批判,科学实践观从此建立起来,关于社会实践活动的物质特性、人与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也有了合理的阐释路径。在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当代意蕴部分,笔者主要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砥砺奋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三点分析科学实践观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间的融汇与贯通,进而分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当代价值,以及新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最新成效。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恩格斯曾盛赞《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这部伟大手稿为“包含了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这正是体现在马克思对“实践”观点前所未有的伟大阐述。他从“实践”的理论源点和观点出发,打破人们在哲学上对“实践”的固有定见,把“实践”上升到新的高度,即给出了社会及人的本质和发展等一系列问题的答案。这场哲学革命,不仅对当时无产阶级革命和哲学发展产生深远的实践与理论意义,也对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有着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内涵
在《提纲》中,马克思表明了科学实践观的理念、观点和立场,从本质上与所有旧哲学明确了界限,这为方兴未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给予了最为坚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在这部手稿中通篇论述实践问题,即全部内容是围绕实践的关系,以及实践对社会和人的影响展开的,并且通过实践探讨了人的思维真理性、人与环境的关系和宗教本质等问题。《提纲》的伟大贡献在于确定了社会历史发展轨迹中实践的重要地位,以及在认识论中加入“实践”的伟大功绩,这些不仅为解决涉及社会历史观的问题提供思考方向,也为今后人们认识和改造未来提出新的方法论。
(一)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后,社会生产与交往等活动是否具有物质性这一带有哲学性质的问题有了肯定的答案。关于人的研究,费尔巴哈给出了人只有自然属性这一答案,但对人拥有的社会属性的真正涵义没有再进行深刻的讨论,而是简单地将其归类为单个人的自然属性。这是因为他对人可以充分施展自身主观能动性,能够自发地去改造自然缺乏客观认识,他只是从主体人的主观形式出发去阐明问题,而非人类的感性的合理活动也就是实践去领悟。“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1],马克思用最直接的语言论述了实践的重要性。他的这些表述阐释了用实践观去认识和理解人类的感性活动,同时也提出了实践是检验人的思维真理性的标准这一深刻论断。既然认识到人就是实践活动的主体,而人所作用的对象又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那么整个社会实践活动集合的实质其实就是“物质”改变“物质”的过程,因而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物质性也是其本质客观实在,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二)人的本质具有实践特性
费尔巴哈认为人的共性就是简单地能与自然产生联系,但对这一共性却没有进行深入探讨。他把人的本质看成是那种内在的、无声的“类”,即把许多个人看成单个的抽象物。这是他把人脱离社会实践进行考察的结果,他不懂实践,更不懂在实践基础上考察人的感情和现实性,没有认识到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形势下的产物。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这一本质直接或间接生产出自人类诞生以来全部社会实践资料和基于人自身的所有价值,可以说劳动就是人全部且必要的实践形式,因此人的本质理应也必然有实践特性。在唯物史观看来,人类群众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明,这与人类坚持以实践活动改造世界是密不可分的。因而,我们认识人类文明活动必须将其置于实践的基础上,同时认识到人类的社会发展史,本质上就是实践活动的历史。(三)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社会生活起源于劳动。劳动不但创造着并体现着人与自然的有机关系,也处处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生产联系,因为实践是人类活动的基本模式。物质、精神和关系等生产实践组成了人类生活的全部内容,其中物质生8产实践是基础,人类生活的整个过程其实就是实践活动的过程,因而实践是人类全部生活内容的本质。而以物质实践的各种社会活动,又将整个社会由低级逐步发展成高级阶段,这正是实践是社会发展动力的最佳体现。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的实践特性,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探索而来,且社会生活的本质就是实践这一点对于当今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有着重大启发和帮助。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伟大意义
《提纲》的发表,标志着科学世界观的确立,也意味着马克思已经脱离了费尔巴哈人文主义的影响,一个崭新的引领社会进步的世界观已然出现。他科学地解决了在哲学史上一直困扰人们关于判定认识和思维真理性的标准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已经对世界和人类的认识作出了充分的解释,接下来就是将科学实践观根植于现实生活,扎根于实现社会长足发展的实践活动土壤里。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与时俱进,不会原地踏步,也从不争论成为终极真理,它始终处于与实践发展步伐相适应的创新过程中,因而它能拥有不竭的生命力和活力[2]。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来都是“活”的哲学,它具有无限生机,其哲学体系的全面展开为后来分析和阐释众多重大的哲学问题提供了理论溯源,而这些都要归功于科学实践观起到的重要作用。当然,践行科学实践观不仅能够检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也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3]。一些国家开始拿起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武器引领本国的革命与建设道路,通过与本国实际情况的结合,持续补充和完善相关马克思主义理论。俄国列宁明确指出实践是认识的首要基础,他领导本国工人开展声势浩大的工人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功,为俄国的革命前景指明了道路和方向。毛泽东同志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这为解决中国革命认识与实践、主客观关系、理论与实际统一等问题提出了众多真知灼见,进而为挽救危难的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之后,邓小平同志就中国建设问题给出了一整套创新理念和举措,并就“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课题落实到中国社会发展的大政方针上。紧接着,江泽民与胡锦涛同志都在继续坚持唯物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相继提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思想,以期不断指引着华夏崛起之路。当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新形势下产生的新理念,新思想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唯物实践观的道路上,将其推向又一高度。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实践意义
新时代下,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高前所未有,人民的生活也更加幸福美满,社会的主要矛盾也由之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今中国正处于最广泛和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大潮中,也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为远大且独特的实践创新[4],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分析国内外时代特征及形势,审时度势地在新时代下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和科学论断,新一段关于“实践论”的篇章正在不断书写。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截至2035年要基本落实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达成全民共同富裕的崇高目标,努力促成振兴中华的伟大梦想。马克思在《提纲》里所提的“实践”,乃是一种革命批判精神,即“一种科学的超越了资产阶级狭隘精神的实践精神,既非否定一切的虚无,亦非束缚于一己私利中的务实”[5]。在我们已进入新时代的伟大征途中,必须要时时刻刻在实践中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对一些所谓的反社会主义思潮要辩证看待,最重要的是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对于所遇到的问题不要逃避和畏惧,要正面分析和解决,唯有此,社会发展才能长盛兴旺,民族意识才能始终觉醒,人民安居乐业才能有所保障。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当代意蕴
新思想指导新实践,科学理解和掌握新思想,尤其是要把握它的历史地位、精髓要义、实践要求,以及理论渊源和发展脉络[6],才能更好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继续坚定不移地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努力奋进。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实践理念,它为进一步开拓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我们将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与新时期的最新国情联结起来,铺设出未来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实践道路。
(一)实践出真理,不遗余力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永葆华夏精神和民族气节的必然抉择,这是历史发展的使然,也是面向未来的必然。作为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忠实继承者和践行者,也是优秀文化的坚定传扬者,后者更是前者理论实践的具体呈现。中国共产党在思想理论上有两个不能撼动的基石,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另一个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思想牢牢扎根于中华上下五千年璀璨文明与文化的土壤里,与马克思主义相伴随行,从而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贡献力量。新思想继续开创性地呼喊“革命理想高于天”,气壮理直地论述理想信念是一个民族奋勇向前的指引,是一个政党治国施政的保障,也是中华儿女安身立命之根本。传承和发扬革命文化是我们党坚信马克思主义命脉和共产主义理想灵魂的历史选择,这会进一步提振中国共产党的“精气神”。新时代下,大举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有利于加强文化自信,可以牢牢巩固文化体制创新与改革成果,特别是在社会先进文化传承方面有着重要涵义。新思想要牢牢树立新实践主义的大旗,着力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无论何时都要“栽培”好这三种文化土壤,绝不能让马克思主义这个“根脉”无孕育的土地。这个“根脉”在当今中国之所以能散发出真理的光芒,正是因为它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和实践的砺炼,成为了真理性的存在。新思想很好地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理论承继和发展了这一“根脉”的精髓和要义,这是十分科学且明智的。
(二)实践出真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提纲》对于解读人的存在性有这样的观点,即人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运动人”,人的存在本质具有“发展性”。这点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剖析和处理人的一切问题的基本要领以及方法,人的本质论断更是马克思主义确立起改造社会的价值目标的重要理论依据[7]。新思想正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体现,它是充分在以人民所想、所求、所得、所做的基础上实践“干”出来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深知唯有获得万千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才能拥有牢靠的执政基础,才能继续朝着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奋勇前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被反复提及了203次,这足以见证其分量之巨大,意义之恢宏。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可以说无微不至,人民所需所想就是总书记所挂所念。在他几十年的从政实践和艰苦磨砺中,尤其是在党、政、军各个领域和从地方到中央等多层级领导岗位的从政经历,成为了他萌生并孕育新思想的活水源头。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和长期的地方领导,让他深切感悟到了“什么叫群众,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他从来不忘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不管是在他刚开始从政的正定,有17年从政实践经历的福建,还是在浙江和上海主政期间,他都一如既往地执行自己的群众路线。一颗“为群众做事”的种子在总书记心里一直生根发芽,最终成长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样的参天大树,新思想正是为此而努力奋斗的实践指南。
(三)实践出真谛,继续砥砺奋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提纲》向世人展示了这么一个关于哲学的深刻要义,那就是哲学的生命意义在于“实践”,在于“创新”,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展现了他对哲学理论的实践和创造性态度,简而言之就是要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民制宜。新时代下,理论思想要成为时代之精华,就必须要切入实际,分析新情况,规划新局面,进而应对新挑战。当今,马克思哲学理论精华与深邃内涵,我们必不能忘却,相反还要把实践创新作为社会进步的永恒动力,唯有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下方能平稳持续发展[8]。因而,马克思所论述的科学实践观,不管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发展,还是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都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新思想致力于带领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则是这个美好世界的应有之意,特别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将达成的历史交汇期,这个复兴梦想更是可期可及。新时代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在充分把握“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内容基础上开展实践措施,先进、优秀的理论必然还是来源于具体实践,从而又去指导实践活动,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高深之处、智慧所在。“四个伟大”是在中国大地开展充分的实践磨砺提炼出来的,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实现伟大梦想”则是总目标,“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和“推进伟大事业”则是战略支撑,我们党要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深入“四个伟大”社会实践活动,为伟大梦想的实现不断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多番论述“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因而唯有华夏儿女一代又一代为之共同努力,中国梦方能一以贯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形势下的实践理念,它必将引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结语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传承发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在基于《提纲》的视角下论述其思想渊源及理论依据,并结合新时代具体形势,形成了契合当代中国最新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新时代开创新气象,科技在发展,实践在发展,理念更在发展。新思想给出了这样的行动指南,那就是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全新战略视野谋划布局,坚持以问题导向引领实践姿态,坚持以顶层设计开局伟大事业,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意蕴和价值所在。新思想就是为解决好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提升发展效益和质量,满足人民的美好需要等问题的实践指南,这是以《提纲》为视角深入挖掘“实践”价值,大力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重要启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2]庞小云,艾延琳:论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及其意义[J].新学术,2008(03):26-28.
[3]黄楠森,施德福,宋一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5]田心铭: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纪念《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作150周年[J].哲学研究,1995(12).
[6]何毅亭:伟大思想理论从何而来?[N].学习时报,2017-11-17(001).
[7]赵甲明,吴倬,刘敬东,王峰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66.
[8]关兵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哲学革命及价值[J].湘南学院学报,2017(03):14-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