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人才创新培养改进方向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契机,拓宽了人才创新培养的实践路径。互联网技术与教育融合的结果是资源数字化、模式创新化、层次多样化、链条延展化等。对于工商管理专业而言,以往的人才培养路径比较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评价系统不够规范公平,而互联网技术可以应用于学科建设,实现从教师团队培养与学生实践质量监测过程的一体化。
关键词:互联网;工商管理;人才培养
回看互联网教育发展的20余年,经历了从政府高效主导向市场化过渡的过程,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核心目标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管理能力优越的综合性人才。互联网技术以数字和信息为主要特征,教师、学生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可以更加细化教学目标,更加公平地实现教学相长。
1教育资源数字化与专业学习方式统一
教育资源数字化的路径摸索已历经20余年,我国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也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中对教育信息化开展方式、资金投入均有着明确的指示。
1.1互联网教育的发展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将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方式进行有机结合,一些新的教育方式开始出现,如远程教育、数字出版、教育信息服务等。一些教育硬件设备、信息技术设施也逐渐从各大高校向中小学延伸。1.2互联网教育的辐射互联网技术的引进与发展不仅仅依靠政府资源的大力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更吸引了市场化参与,一方面,从高校到中小学机构开始针对性地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具体的课程规划。另一方面,互联网企业以其先进的技术和开放的资源着力发展在线教育、资源信息对接等各类服务方案。尤其对于校外平台而言,学生可以打破传统实践模式,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自身的创业发展目标,真正地进行市场,锻炼实践本领。
1.3专业化学习的应和
互联网技术以数字化为核心,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时间和空间就此打破局限,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特点与需求,为自身定制个性化学习课程。教师可以通过PC端或者移动端展开学习,改善教育环境,提升教学效率。
2高校体制开放式与企业单位实践对接
2.1合作化的培养方式
工商管理专业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标,因此,其课程体系中,理论部分与实践并举,呈现出系统性特征,教师进行管理理论知识传输,依靠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可安排学生进行实践。例如,当下比较热门的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部门高校开启了创新实践班,互联网空间的开放性让学生拥有了更多的创业机会。
2.2驱动型的教学方法
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还有一种更为常见的短期、高效的教学方式,教师以项目的形式划分教学目标,组织学生通过社会调研、观察研究、记录参与等形式来学习实践性较强的“市场调查”“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和“运营管理”等课程。借助于互联网平台,学生可以体验不同的角色,比如经理人、财务负责人、股市操盘手等,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虚拟现实化的岗位培养自身的管理才能。
2.3能动性的互动保障
自工商管理专业设立以来,高校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寻找与校外企业、公司的合作方式,通过建立人才培养基地的方法,将高校学生输送到各大企业中去。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实践沟通平台与教师实现交流,及时反馈实践过程与效果,营造良好的互动教学范围。
3人才培养信息化与专业发展机制融合的问题
互联网技术为工商管理人才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培养方式,教师和学生都体验到了更加便捷的教学相长形态。但是,我国互联网技术起步晚,高校课程发展同样比较晚,其系统性和科学性都处于逐步发展和完善当中。
3.1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
我国《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文件)》规定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比重应不少于总学时的15%。由此可见,对于工商管理这类应用型专业,学校需要根据学科要求和特点为学生安排好实践教学环节,并进行全面的监控,突出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当下,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发展最大的弊病仍然是课程实践部分的比重,传统教学观念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基础,而非实践能力的迁移,在此背景下,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带有浓重的学科气息,并不具备新学科的活力。
3.2综合课程出现分裂化
尽管部分高校已经与企事业单位形成了合作关系,但是,综合课程的具体实践仍然体现不出公平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群体过大,企事业无法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完全标准化的体验过程。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无法实现及时性和一致性时,学生在进行系统的调研与访问过程中,比较被动。
3.3考核方式呈现单一化
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其考核方式仍然以理论知识为主。不同学生的体验岗位不同,考核标准应该体现多样化,其中,将实践当作任务完成的学生是否应该定为不合格,涉及到伦理等复杂问题。教师与学生无法同时间、同岗位体验同一工作内容,因而,对于考核方式,教师在实践环节比较被动。
4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创新发展的改进方向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不一,路径不同,考核方式也仍然有待出现更加能够体现教育公平和教学目标的方案,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高校在学生实践部门的考核方式可以仿造企业管理制度,实现量化,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全方位发展。
4.1师资队伍与学生实践团队更加紧密
教师是直接培养学生的群体,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与实践能力发展都需要教师来进行安排。工商管理专业拥有严格的教师资格证认证制度,对于当下已经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学校还需要对其进行定期培训,尤其是要进入到具体的企业单位培训岗位上,亲自体验最前沿的岗位培训模式,不断吸收企业管理人才的方式方法。在互联网平台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划分更加准确,师资队伍能够通过落实项目运作,同步完成教学目标。运用信息技术。
4.2侧重创新与专业的人才培养重点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直接通往企业岗位,因此,更加需要培养出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工商管理学科课程中,基础理论部分与专业技能素养培养方面存在着有机联系。在具体的技能培养课程中,人力资源开发、市场营销、团队管理、公共关系、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国际金融与合作课程应当纳入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对于部门学生的专业特质培养,也应当结合具体的工商管理案例和模拟的商务谈判进行细致的落实。
4.3高等教育培养观念与复合型人才培养
现代教育的发展更加往科学方向进步,高等教育的要求不再只是培养学术型人才,尤其是在应用型人文学科中,低层次或者纯理论的培养方式已经被淘汰。当下,成熟的工商管理学科发展更加重视综合型和符合型人才的培养,在该专业接受教育的学生需要具有大量的专业性理论,还要真正地提高市场敏锐度以及掌握一些必备的法学知识,从而在实践中熟练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小结
高效的课程体系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真的能够帮助学生培养管理技能的综合性课程,当下,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仍然要凸显实践性,追求创新性。新经济形态中更加强调信息的重要性,人与信息的链接是企业提高竞争力,形成人才储存库的核心要素。互联网背景要求教师和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互联网技术,更注重其在工商管理学科课程体系中的正向运用。
参考文献
[1]杨小杰.工商管理专业认知实习中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视界,2016(19):144.
[2]欧阳友全.创新创业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9):44-45.
[3]刘军峰,王爱莲.工商管理大类专业实践教学监督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5(2):54-58.
[4]王陶靖.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调查课程实训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6(24).
[5]吴晓莹,陈昕.高校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探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5(11):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