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超越价值的后现代图书馆学研究
【摘要】伯林的自由价值观对后现代图书馆学理论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论文阐述了“客观性的价值多元主义描述”“人性自我主张的自由观诉求”“价值多元与自由选择的内在统一”三个方面的后现代图书馆学观点。
【关键词】后现代图书馆学 柏林 自由价值观
后現代图书馆学理论体系建构具有其特定的人性理论基础,人性分析构成了后现代图书馆学理论的逻辑支点。英国哲学家伯林把人性的理解置于自由主义根植价值多元论的理论体系重构之中,形成了对理性主义人性论的解读,具有后现代超越价值的非理性思维观,这为图书馆学人论思想的递进延伸和发展提供了哲学基础。在伯林关于人性论的解读下,图书馆学建立人性多元价值观念的思想诉求在于对自由主义行为观的深读与解释,对人性多元价值的追求应是图书馆内在运作的基础性实践行为所导致的自由性意志的真实反映,我们把自由行为映射下的人性价值多元化观念归入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支撑内容,以及将图书馆学理论创新发展的自由主义论视为学理性理念再造,这是后现代图书馆学发展的重要矢量性目标。
1 自由性的价值多元主义描述成为后现代图书馆学理论延伸的基调元素
图书馆学伴随着启蒙运动对人性价值的理解,逐渐形成了连接社会现实的一种关于人性的主流观念,即将人视为超越时空的不变本质。然而,历史纵横的思想流变已经对这种理性主义的价值一元论给予了排斥和超越。伯林认为,价值多元主义的思想认知产生于人性多元的基础理论,通过人的本质的知识化解剖,形成具有社会普遍意义的世俗价值体现观。这与后现代图书馆学所坚守的价值理论观恰恰吻合,后现代图书馆学所描述的图书馆运动是一种非理性的意志活动,由于人针对图书馆的活动行为所产生的意志志向能够对不同的价值进行自由选择,导致人对图书馆的行为和对图书馆的理解具有不确定性,进而人凭借多元的内在动力创造了图书馆多元的价值取向。伯林规定的人性多元化致使人类选择过程存在诸多价值,而其中并没有所谓的极终价值,价值取向具有不可通约性[1],这也是后现代图书馆学对于价值归属的真实理解。后现代主义认为,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来自于对自由的高度肯定,自由是无限度的,因此价值取向是多元的,也是非极终的。后现代图书馆学所倡导的价值取向是由人的利益诉求所决定的,其价值理念是不可化约的。具体来说,以不同文化、不同地域和不同价值判断的关于道德、伦理、精神的图书馆观念各自不同。然而,后现代图书馆学表达人的诉求已经关乎到利益层面,由现实价值追求趋向理想价值追求,这种价值追求的递进使得图书馆学价值异化表现程度明显降低,可以说,不可化约的价值理念在表明图书馆学价值多元化的同时也表征图书馆学的自由性特征,而且也是对图书馆学由价值多元到广自由维度再到理想化生存的一种认可。
关于后现代图书馆学价值多元的论述来自于图书馆自身的历史发展。在伯林看来,历史发展的宏观表现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的力量实现了历史的进程[2]。因此,人的力量的历史与现实表现促使后现代图书馆学确定了人的选择主体地位,把人当成选择者或能动力量,明确人通过选择实现着图书馆的创造和历史发展。人性为属性元素融入图书馆历史,在于清晰人性是历史的过程性和经验性,厘清图书馆学对人性的具体描述和因价值多元而产生的人性差异。对人性的选择体现人具有完全独立性的选择能力,人对价值观的理性选择不仅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同时影响并创造着社会。依据伯林的历史观,人性的价值多元是在历史延伸的社会行为中表现和完成的。后现代图书馆学把人性研究置于社会范畴之内,恰恰是看到了人的多元价值的实施与实现无不受到社会的历史、文化、宗教、伦理及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图书馆具有社会服务性,在促进人的价值成长中始终把社会诉求作为第一需要,进一步说明要通过图书馆学的价值理念影响和带动人的多元价值在社会中的释放和效果的发生。后现代图书馆学所要倡导的人性多元价值观应是历史性的和社会性的,图书馆力争对人的个性的培养,但人的个性形成有赖于共同的社会文化形式,后现代图书馆学也只有明确这一点,才能在实施文化传承和文化实施过程中促进人性多元价值的实现和人性的自由发挥。
2 人性自我主张的自由观诉求成为后现代图书馆学价值理念体现的创新点
伯林对“自由”有两种认识观。其一是“消极自由”,为“不受别人阻止地做出选择的自由”;其二是“积极自由”,为“成为自己的主人的自由”,两者相辅相成,递进发展。后现代图书馆学倡导价值多元观的主要目的是人性的自由发展,让图书馆范围内涉及的所有人行使“消极自由”的基础上,行使“积极自由”。人性在图书馆内的展示应是以自由为前提的,人在图书馆受众状态中所争取拥有的自由,也即是在受社会关系支配的情况下保持人性范围内不受强制性约束的自由,始终保持社会意志受众下的人在图书馆内的能动性。然而,作为实践状态维持下的图书馆系统,人的自由并非是人性决定的“天然权利”,人自由的内容、水平和现实状态均取决于社会现实状况。这恰恰是对后现代图书馆所规定的一种符合非理性发展的现实愿望,是后现代图书馆学所描述的具备多元价值状态的现实自由观。后现代图书馆学阐述人性的自由,或者说图书馆对人性自由的处理应在社会结构不均匀对称中实现人的自由,不能仅仅在表面的“平等自愿”下实施,必须对强势行为进行约束,对弱势行为进行保护。在图书馆内实施强弱平衡正是“积极自由”所展示和推动的,这说明建立合理的、符合社会要求的图书馆“消极自由”需要“积极自由”的介入和支持,离开体现图书馆公共责任的“积极自由”,处于弱势群体的“消极自由”就会消弱或失去。应该说,后现代图书馆学所倡导的人性自由是制度化的,是人所承担公共责任制度下的自由表征,伯林曾阐释过:“必须建立这样一个社会,其中必须存在着自由的某些疆界,这些疆界是任何人不得跨越的,这些疆界的共同之处在于得到了广泛的接受,扎根在人的现实本质中”[3。在图书馆内实施人性的发挥,应是在“疆界”限制的范围内成为自己主人的自由,而且在规范人性自由的框架内,自由抉择就是对后现代图书馆学理念走向所开出的应对价值冲突的良方。所有人都有选择自由的权利,自由是图书馆学所认定的具有崇高意义的价值取向,但并不是唯一的标准,必须把对民主、公正、幸福的追求和对自由的要求联系在一起,形成具有普遍性意义的自由才是后现代图书馆学人性特征描述的价值标准。
伯林把平等列为阐述人性自由的重要元素,平等代表着人性理论思维的最高境界,具有极高的价值阈度。后现代图书馆学所认知的平等代表着人存在于社会的平等,图书馆领域内的任何个人的行为善只有经过平等的约束、修剪后才能成为公共视野内的体现人性自由的道德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后現代图书馆所涉及的各个领域,在公共平等的昭示下,自由表现为对人性自主、自我控制的“积极自由”,自由充分显现为获取知识和教育再现的基本权利和权益。后现代图书馆学倡导多元价值为自由提供了选择空间,通过自由选择创造符合人性发展的理想型的图书馆秩序,它的实现将证明后现代图书馆学人性自由的理性选择是正确的和可行的。
3 价值多元与自由选择的内在统一成为后现代图书馆学理论建构的基础
伯林关于价值多元和自由选择的关联性在其《自由的两种概念》 一文中有精辟的阐述:“如果我是一个拥有足够想象力的人,我可以体谅一个不是我自己的价值体系,这一价值体系是那种我能想象到的人类在不断追求的东西,只要他们依然是人类,依然是生物,我就能够与之交流,与之拥有一些共同价值,因为所有的人类必定拥有一些相同的价值观和不同的价值观”[4]。后现代图书馆学所倡导的价值多元观就是从道德、公平、伦理等不同维度承诺宽容不同意见,从别人的观点来看图书馆意味着理解他们的观点,宽容产生理解和尊重,宽容正是图书馆建立自由秩序的适宜基础。构建价值多元性的后现代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其实质是以宽容的思维态度建立人性理解的基础,形成了人性基础上的理解,才能建立以知识为核心的信息理解和以服务为标志的行为理解。后现代图书馆学所倡导的人性自由具有社会感知的深层次成分,其价值多元的倾向与图书馆实践行为紧密联系,代表着人对图书馆的要求和理解,即使价值多元诉求具有不可通约性,但社会对价值规定的统一性促成图书馆多元价值的精神归属,也就是说,后现代图书馆学在交流与理解的状态中,拥有共同的价值,形成统一的图书馆精神,精神的本质表现为人性的自由。伯林认为自由具有选择性出于对人性价值多元的实践和理解,在尊重人的信仰与利害关系的多样性的基础上,去协调图书馆各类行为,并在人与人之间形成具有集体约束力的约定,从而赢得人性自由的理解和拓宽。后现代图书馆学在基本善的范围内,存在着大量真正的善,善的行为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对于良善的观念、社会文化的观念、知识欲求的观念,人的选择各有不同,其多元性存在着一定的规范性和合法性。后现代图书馆学所描述的价值结构中,没有任何一种善能够处于优越性的位置,不同的人、不同时代,善的价值意义不同,我们把图书馆价值现实表征多元化,并非通过价值倾向和价值力量来促使自由的全面爆发,而是依据价值作用的引导力来指导自由的规范性实施和操作,后现代图书馆学所推崇的价值原则是实施价值多元与人性自由的统一,凭借图书馆主体形成价值多元化格局下的人性自由的规范性发展。
基于实践内容的后现代图书馆学把图书馆内在规律的揭示落定在对人的促进和发展上,人是图书馆体系运转的核心,人通过对图书馆的理解和驾驭体现图书馆自身的价值倾向和维度。从图书馆学本质体现上看,后现代图书馆自身维迎的人的发展是图书馆价值多元的起因,后现代图书馆价值多元的效果表现体现在人的成长、成才和成功上,因此后现代图书馆学应把价值多元的表现能力体现人性自由的约束和促进上,通过研究人的活动和作用,把价值多元化和自由选择联系起来。应该说,构建图书馆学价值多元和自由选择的内在联系成为后现代图书馆人性体现的前提与基础。从图书馆本质出发,人的价值是图书馆本质的体现,人的价值实现成功的路径是多样的,为其实现成功服务的图书馆价值表现应是多元的,并且人的价值实现成功的必备条件是人的自由的规范和广度,通过人性自由的实践来展现图书馆价值向度的多元性,通过图书馆多元价值来推动人性自由的发展,人在图书馆价值多元和自由选择的内在联系中成为纽带,并进一步印证了人的价值追求是后现代图书馆及其理论的核心所在。
【参考文献】
1李红珍,曹文宏.伯林的人性论对理性主义人性论的挑战与超越[J].延安大学学报,2012(3):69-72.
2曹文宏.多元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内在统一性:伯林问题之考辩[J].浙江社会科学,2013(3):57-62.
3伯林.自由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7.
4以塞亚·伯林.两种自由概念[M].胡传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189.